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审美,真的有高低么?

发布时间:2025-10-26 19:09:35  浏览量:2

日更10年|第3065篇

这期脱不花《长谈》邀请到了阿那亚的马寅,聊到了审美的话题。

里面马寅的一句话非常触动我——审美没有高低,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那么所谓高审美,就是能够理解并接受不一样的美。

不是你的格调高,你的眼光好,你能欣赏得了高级艺术和时尚,你就审美高。

当你有一天不仅可以欣赏阳春白雪,还能够理解红配绿的表情包,能够发自内心看到精神小伙们日常的独特之美,你才算审美高。

其实反过来仔细思考审美高低这个事儿,就会发现所谓审美高低,不过是权力、资本、心理和媒体共谋的一场宏大叙事,个人的感受微不足道。

是谁在定义高低,又是什么影响了这个定义?

看似是美,是文化的层次,其实是话语权,是阶层。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经典著作《区隔》中,给了我们一把关键的钥匙。

他提出,“审美”绝非纯粹的、超然的个人感受,而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资本”。

你有了审美,你就有了这个“文化资本”,你就有了相对优势,有了权力,有了话语权。

它其实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样,是进行社会区隔、维系阶级的一个工具。

其实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圈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审美,比如工人阶级的审美更倾向于“必需的审美”,强调艺术的功能性、实用性。

而中产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则崇尚“形式的审美”或“反思的审美”。

要么是某种流行的艺术形式,要么是在思想上有知识分子特有的,面对这个社会的反思在里面,那么就是高级的是美的。

最主要是可以成为圈子和圈子之间的门槛。

用审美来定义我们和他们。

比如他们欣赏的抽象画、实验音乐、艺术电影等等,并非因为这些形式本身必然“更美”,而是因为欣赏这些东西本身需要门槛。

于是欣赏作品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我拥有你们所不具备的文化资本。”

这个过程很像凡勃伦效应里的逻辑,拥有充足物质保障和教育资源的特定阶层培养出来一种“习性”。

这种习性慢慢演变成了更加无害的审美两个字,但本质上依然是成功学的霸权,是统治阶层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合法化为普世的、高级的标准,并通过教育、博物馆、艺术评论等制度不断巩固它。

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拿着笔杆子,拿着媒体渠道,拿着话语权的人的助力。

因此,当你觉得一件当代艺术品“难以理解”甚至“丑陋”时,可能并非你的感官出了问题,而是你尚未掌握那套被特定群体所垄断的“解读密码”,或者说还没进入那个阶层。

新闻媒体的助力,来自于他们在各类文化平台(如豆瓣、小红书)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决定了哪些艺术家、哪些展览、哪些风格值得被讨论和关注。

它们通过头条、专题、专访等形式,将某些审美对象推向神坛,同时忽略或边缘化其他。

这种持续不断的曝光,本身就在向我们暗示:被报道的,就是重要的,也就是“高级”的。

这种曝光之后,是大众心理在二次加强

站在我们自己的视角,当一位声名显赫的艺评家将一堆废铁誉为天才之作,当所有时尚博主都在追捧一种你无法理解的穿搭时,我们的独立判断、个人感受会经受巨大考验。

我们害怕因品味“低下”而被群体排斥,于是倾向于认同权威和多数人的判断。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打卡地”、“爆款设计”,更是将这种从众效应放大到了极致。

我们的审美,在不知不觉中被算法和流量所规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你真的分得清么?

所以审美高低,背后也许和美没什么关系,和我们能否感受到舒适,感受到美也没关系。

它的本质依然是权力、是资本、是心理和媒体共谋的一场宏大叙事。

但真相或许恰恰相反。

正是认识到“审美高低”是被建构的,我们才真正获得了审美的自由。

这就是马寅说的——当你能够理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时间点里,不同的人感受到的美,那么你才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