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从闽南到延安——李焕之早期音乐思想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5-10-28 10:13:19  浏览量:1

1939年延安时期的李焕之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李焕之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既是创作《春节序曲》《社会主义好》的作曲家,也是“音乐创作即音乐史书写”的倡导者。作为福建晋江人,他的音乐思想并非源自抽象理论,而是在闽南文化的滋养、民族苦难的激荡与革命实践的磨砺中逐步生成。从闽南到延安,李焕之的音乐人生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由地方生长、向人民敞开、走向世界的价值生成轨迹。

李焕之原籍福建晋江池店,1919年生于香港。尽管童年漂泊,却从父亲的讲述中汲取了家族与故土的文化记忆。泉州晋江得名于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民众南迁,其孕育的闽南文化融汇中原底蕴、海洋气质与华侨精神,民间音乐由此成为凝结地方记忆的重要载体。晋江凤池李氏家庙已有600余年历史,祠堂楹联、祭乐与节庆仪式代代相承,构成他心中最初的文化想象。11岁时,父亲病逝,李焕之随母返闽,先后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与泉州培元中学。鼓浪屿的琴声与教会圣歌、街巷的南音与歌仔戏相互辉映,展现出闽南文化的兼容与开放,也为他日后将民间旋律融入交响结构的艺术理想奠定了深厚根基。

五四新文化的余波在沿海青年中激起了“以艺术救国”的热潮。少年李焕之在合唱团中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战斗救亡曲》《松花江上》,那激昂的旋律让他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它能唤醒民族的意志,也能凝聚共同的信念。救亡的呼声与青春的理想交织,使他懂得音乐不仅属于舞台与课堂,更属于大地与人民。从此,他萌生了以音乐书写民族命运、以旋律凝聚时代精神的价值观,立志让艺术成为民族情感与社会良知的共鸣之声。

正是在闽南文化的滋养与时代思潮的激荡中,李焕之逐渐体悟到,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民族心灵的回响。这一领悟,既是闽南文化开放、坚韧与现实精神的延展,也体现了他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命运的价值自觉。闽南人崇尚实干、富于创造、勇于向海而生,这种“面向世界的地方性精神”,成为李焕之音乐理想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文化底色。

1936年,17岁的李焕之只身赴上海报考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虽错过招生期,却因满腔热情与出众天赋获校长萧友梅破格录取,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西方音乐的青年之一。在上海求学期间,他系统研习作曲理论与管弦技法,同时思索如何在西方体系中建构属于中国的声音。萧友梅倡导“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现代音乐”,主张吸收西方技法而不失中国气韵与文化主体性。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李焕之,使他在艺术学习中提升了文化价值的自觉,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现代化,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文化自信与精神担当的体现。由此,他逐渐形成以民族情感为灵魂、以现代技法为语言的音乐观,也为日后以交响结构书写“中国声音”奠定了坚实根基。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陷落,李焕之辗转厦门、香港、桂林,投身抗敌后援会,与诗人蒲风、克锋等合作创作《慰劳前方弟兄歌》《咱们前进》《故乡我们保卫你》《厦门自唱》等抗日歌曲。这些简洁有力的群众歌曲成为战时宣传的精神号角,使他切身体悟到音乐的社会力量:音乐不再只是学院的艺术,而是民族意志与社会价值的载体。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民族危亡的现实更加深了他的思考,也激发他萌生赴延安寻求理想与信念归属的念头。

这一时期,李焕之的思想经历了从艺术理想到社会责任的深刻转折。闽南文化赋予他坚韧与灵动,抗战现实唤醒了他“以音乐服务民族”的使命感。他逐渐确立“以音乐回应时代”的信念,体悟到音乐的真正力量在于凝聚人民意志、见证民族精神,并以此实现艺术理想与价值信念的统一。

1938年8月,李焕之瞒着母亲,只身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奠定了他音乐思想的基石。延安的黄土地、锣鼓声、秧歌调,让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人民音乐的生命力量。在那里,他师从冼星海,深受“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启迪。在鲁艺学习期间,他频繁参加民歌采风与文艺宣传,走村串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歌声与故事。这些体验使他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音乐最深的源泉。李焕之在延安期间参与了新秧歌运动,正是在这种“从人民中来”的实践中,他创作出《大生产》等作品,旋律质朴、节奏明快,既具有地域特征,又蕴含时代精神,体现了新兴的“人民音乐价值观”——以劳动、团结、信念与希望为核心的价值导向。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李焕之深受触动,他从中获得思想的升华,文艺必须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必须以社会主义理想和民族解放为价值核心。李焕之认识到,音乐不仅是抗争的武器,更是人民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建构形式,必须担当起“以音乐育人,以艺术塑魂”的社会使命。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李焕之融汇民间旋律与西方技法,塑造出鲜明的阶级形象。这一艺术实践深化了“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则,使该作品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典范之作。

在延安岁月中,李焕之主张从民间传统出发,建构民族化的现代音乐价值体系,提出以“民族—人民—时代”为核心的音乐观,认为真正的民族音乐应在精神上表达人民理想与时代追求。回望其音乐人生,可见一条清晰的价值生成轨迹:由闽南文化的启蒙出发,经民族危机的考验而深化,最终在延安革命实践中完成思想定型。

闽南的开放精神塑造了他的艺术气质,民族使命锻造了他的责任意识,而鲁艺教育使他在“音乐为人民”的信念中实现了价值自觉。李焕之的成长,不仅是一位作曲家的艺术历程,更是中国现代音乐价值观形成的缩影。在他笔下,7个音符记录了民族的觉醒,也奏响了中国音乐现代化与精神重建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