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科学,致敬未来!2025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与音乐会盛大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28 23:38:38 浏览量:1
10月26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群星璀璨,智慧与荣耀在这里交相辉映,2025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此隆重举行。
作为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的“压轴环节”,本次颁奖典礼不仅是对科学卓越成就的庆祝,更是对科学精神与未来梦想的深情礼赞。
群星璀璨,共襄科学盛举
10月26日下午,香港维港之畔星光熠熠。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亮相颁奖典礼现场。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及往届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理事、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高校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来自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齐聚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现场。
典礼当天,充满朝气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们作为观众,在维港与科学家亲密接触,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全球数百万观众也通过直播平台,共同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 从不可能成为可能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5轮值主席崔屹作为科学委员会代表致辞,他向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及过去十年所有获奖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与热烈祝贺。崔屹强调,未来科学大奖声誉源于科学、公正的评审机制,采用“提名邀约制”与“国际同行评议制”,确保评审权威性与公信力。整个评审过程由独立监督委员会严格执行,保证了评审的公正与纯粹。站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的新起点,崔屹教授感谢所有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监督员及捐赠人与合作伙伴的贡献,并期待科学精神继续照亮人类文明航程,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共筑科学梦想。
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大会、未来论坛理事会2025轮值主席王强颁奖典礼上深情致辞,他表示每次来到大奖现场都倍感温暖,如同回家。十年前,他怀揣朴素初心加入未来科学大奖,希望以人文温度致敬科学精神。“这十年间,我见证了大奖从理念成长为力量,触动无数科学家,点燃年轻人热情。大奖科学委员会的愿景是促进世界尤其是中国的科学发展,如今大奖已成为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我坚信,大奖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和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会得到更多认同,不仅奖励过去,更培育未来生态与文化。展望下一个十年,希望保有初创时的纯粹与热爱,并衷心感谢所有支持者让大奖从不可能成为可能。”他谈到。
致敬科学家 礼赞科学精神
在现场嘉宾以及数百万线上观众的共同见证下,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依次颁出。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荣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毅教授宣读了获奖理由,并与饶毅、管坤良、林合宁、董欣年等科学委员会委员及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捐赠人丁健、张宁共同为获奖者颁发奖杯和证书。
季强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归功于团队二十余载的并肩奋斗与跨学科协作,以及家人长期的理解支持。从破解鸟类起源之谜到提出恐龙纲理论,他回顾了科研历程,并表示“从最初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到面对种种质疑时的坚持,每一步都离不开时代的馈赠。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与科学探索的资源与自由,更让全球科学智慧得以汇聚交融”。未来,他将带领团队转向人类百万年演化史研究,以新起点推动古人类学进展,继续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徐星教授在获奖感言感谢未来科学大奖授此殊荣,并特别感谢合作者周忠和老师及同仁们多年来的并肩探索,在鸟类起源研究中共同度过了难忘时光。他坦言获奖颇感意外,认为此次古生物学方向获奖或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古生物学具有深厚传统,自1929年北京猿人化石发现以来,历代学者不断推动学科国际影响力提升,此次获奖代表了对学科整体的认可;二是未来科学大奖通过表彰古生物学研究,为中国基础研究树立了标尺——当中国科学贡献能广泛载入全球教科书时,大奖便真正实现了使命。他以古生物学者的身份感慨,科学探索充满趣味与成就感,希望此次获奖能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基础研究,这将是科学界最大的荣幸。
周忠和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表示,作为专门研究古生物、探寻历史痕迹的学者,却因对科学本质的贡献获得"未来"之名的奖项,这份意外恰恰印证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性。他特别强调,科学委员会对科学价值的评判超越了功利标准,这让他深受鼓舞;同时感谢父母支撑他走过漫长求学路;感激爱人包容他沉迷科研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所有成果都源于同事和团队的集体智慧;最后,他向参与化石挖掘的农民致以崇高敬意,称他们为"无名的英雄",正是这些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的劳动者,用双手托起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方忠、戴希、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颁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夏幼南教授宣读了获奖理由,并与邓力、陈谐、崔屹、林潮、翁玉林等科学委员会委员及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邓锋、刘芹共同为获奖者颁发奖杯和证书。
方忠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很荣幸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向评委和大奖捐赠者致谢。回顾近40年物理学研习,他感恩赶上国家发展好时代,也感谢一路帮助支持之人。在物理所的22年,是他科研的关键时期。他与戴希研究员合作,在拓扑物态研究上取得成果,这离不开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努力,也感谢实验物理学家对研究的支持。他提到,拓扑物理学大厦才初具雏形,目前发现的拓扑电子态只是少部分,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携手开拓这片领域,为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戴希教授在获奖感言中感谢未来大奖委员会认可其工作,国家与社会对基础科研的助力,大奖捐赠人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支持,以及此次获奖成果源于十多年前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荣誉属于T03和EX7组等集体。他特别感谢在物理所拼搏奉献青春的小伙伴,大家一同在科研路上攻克难关、勇攀高峰。
学术生涯里,他感恩导师们的教导与人格引领,博士导师苏肇冰和指导过的于渌老师对他影响深远,博士后阶段与多位老师的合作也让他收获满满。他尤其铭记已故的张首晟老师,引领他踏入拓扑物理研究领域并不断激励。
最后,戴希教授感谢家人的陪伴。在他看来,家人永远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光,给予他不断前行的力量。
丁洪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此次获奖源于在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这是理论、材料制备与实验观察紧密协作的成果。2014年夏,他与戴希教授在普林斯顿探讨拓扑半金属可能,物理所理论团队经计算认为TaAs可能是外尔半金属,陈根富研究组很快培育出高质量单晶,他们利用新建的上海光源“梦之线”首次测量到关键实验证据。他代表实验团队致谢,包括组员、文章作者及多位学生。他感恩父母,父亲当年劝他改选物理专业;感谢女儿Kaylee虽不情愿但支持回国;最后,他深情告白太太叶青,34年来陪他读书、支持回国、随他来沪,“Love is everything”。
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贡献而荣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舒其望教授宣读了获奖理由,并于张寿武、夏志宏等科学委员会委员及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共同为获奖者颁发奖杯和证书。
卢志远博士在获奖感言中衷心感谢未来科学大奖对其团队在non-volatile memory领域研究成果的认可。他特别感恩妻子张芬芬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也感谢父母开放包容的栽培,以及弟弟卢超群同行的切磋共进。求学路上,从台湾再兴小学到哥大博士的求学路上,师友的启迪与世界级大师的指引让他受益匪浅。他难忘在交通大学任教时,虽资源有限但师生士气高昂,印证了科学精神的可贵。这份荣耀实属天时地利人和,他谦称是上天带领、天道酬勤的结果。
典礼的高潮部分,所有获奖者再次登台,与可爱的孩子们一同定格了这一值得铭记的时刻。孩子们手捧鲜花,向科学家们献上最纯真的敬意与祝福,象征着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希望。
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秘书长武红女士在闭幕致辞中对所有支持未来科学大奖的伙伴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展望了科学事业的未来。她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十年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守护者的付出:科学委员会委员以专业与热忱守护科学理想,监督委员会委员以公正透明筑牢信任基石,捐赠人以远见与慷慨浇灌科学梦想,未来论坛理事们以持续热忱培育科学土壤。她特别提到,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作为大奖的奠基人,不仅在2016年亲手按下启动键,更以"扎根中国、影响世界"的期许指引方向,98岁高龄时仍亲临现场肯定永续基金的设立。
十年来,46位获奖人延续着杨先生代表的科学精神,让世界看见中国科学家的贡献。面对现场众多青年面孔,武红女士相信:年轻人正是科学未来的答案。最后,她带领全场肃立,向杨振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这份科学精神的火种,持续照亮未来科学前行之路。
音乐盛宴·华彩乐章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共振
在颁奖典礼的尾声,一场精心筹备的音乐盛宴——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华丽奏响。
音乐会汇聚了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女高音歌唱家王冰冰、指挥家艾尔高、小提琴家吕思清、大提琴家秦立巍、钢琴家徐洪、女中音徐晓晴、男低音黄日珩、合唱团总监谭天乐、乐团统筹许致雨等一众顶尖的音乐家,他们以深厚的艺术造诣,用音乐礼赞人类智慧,致敬科学精神。
此外,香港歌剧院乐团、香港歌剧院合唱团以及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合唱团倾情献唱,美杰音乐亦作为音乐会合作伙伴,共同为这场科学盛会增添艺术的华彩。
悠扬的旋律与科学的智慧交相辉映,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为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