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教育部强调挫折教育,家长却苦笑:孩子连成绩和排名都扛不住

发布时间:2025-10-29 13:58:57  浏览量:1

昨天晚饭后,邻居李姐敲开我家门,一脸愁容。她儿子小磊在我家客厅和我的孩子一起写作业,她却把我拉到阳台上说起了悄悄话。“这次期中考试,小磊数学只考了78分,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我站在门外,听着他压抑的哭声,心都碎了。”李姐叹了口气,“现在学校不公布排名,老师也只是把试卷悄悄发给孩子。可即便这样,他还是受不了。”

我理解李姐的担忧。如今,不少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一点挫折就能让他们情绪崩溃。作为父母,我们既心疼又困惑——明明已经竭尽全力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何他们还是如此不堪一击?

就在上周,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韧性。消息一出,不少家长群都炸开了锅。有位爸爸直言:“现在学校连成绩排名都不敢公布,生怕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环境下,谈何挫折教育?”

这句话戳中了许多人的心。我们一方面期待孩子坚强,另一方面却又在不自觉地剥夺他们面对挫折的机会。这种矛盾,正是当下家庭教育的困境。

记得我们小时候,考试排名是常态。考得好,得意一整天;考砸了,难过一会儿,然后继续努力。现在的孩子,似乎失去了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我表哥的儿子小浩,去年因一次英语演讲比赛失利,整整一个月都郁郁寡欢,最后甚至拒绝再去上学。表嫂无奈地说:“我们从没给他压力,一直告诉他尽力就好,没想到他还是这么在意。”

这种状况并非个例。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习惯了“无菌环境”,一旦面对真实世界的细菌,就更容易生病。挫折教育的本质,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逆境中如何自处。

我家小区里有位退休老教师王奶奶,她常和我们分享教育经验。她的孙子小明去年高考前经历了三次模拟考试失败,每次成绩都不理想。面对孙子的沮丧,王奶奶既没有安慰说“没关系”,也没有责怪他不够努力,而是平静地告诉他:“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是学会从中学到什么。”

那段时间,王奶奶让小明每天晚饭后陪她去散步,途中讲述自己当教师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如何一步步克服。她还鼓励小明分析每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渐渐地,小明不再害怕失败,反而把每次考试看作检测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最终,他在高考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绩。

王奶奶的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挫折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推入困境,而是在他们遇到挫折时,陪伴他们一起面对,教会他们应对的方法。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呢?

让孩子体验失败,而不是一味地保护。比如,当孩子参加比赛失利时,不要急着安慰说“这个比赛不重要”,而是肯定他们的努力,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虽然这次没成功,但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错?下次可以怎么改进?”

教会孩子正确看待挫折。我常告诉孩子,挫折就像学骑车时的跌倒,不可怕,也不丢人,它是成长的一部分。每次跌倒后,我们都会变得更强大。

给孩子分配适当的家务劳动。我让孩子负责照顾阳台上的花草,有几次他忘记浇水,植物枯萎了。看着枯黄的叶子,他很难过,但也从此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爱好。我朋友的儿子学钢琴两年,一度遇到瓶颈想放弃。朋友没有强迫他,而是鼓励他再坚持一个月,每天只练十五分钟。结果,孩子度过了那个阶段,现在钢琴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如何面对挫折。我会和孩子分享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我是如何尝试解决的——即使有时候结果并不理想。我想让孩子明白,成年人也会遇到挫折,关键在于不放弃。

挫折教育,本质上是爱的教育——不是过度保护的爱,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战胜困难的爱。当我们让孩子明白,挫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们才能真正地在风雨中成长。

今天放学后,小磊又来我家写作业。看到他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我问他是怎么走出考试失利的阴影的。他说:“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也常常考不好,但每次都会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进步。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

看来,李姐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她没有否认孩子的感受,也没有过度安慰,而是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给了孩子力量和希望。

你们在孩子挫折教育方面有什么经验和困惑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想法,我们一起交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