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不靠耳朵,上海小囡让无障碍文化在中国生根
发布时间:2025-10-30 18:16:36 浏览量:1
七月的上海,闷热如蒸,连夜晚的空气都带着黏稠的热度。
华灯初上,在外滩BFC的露天舞台上,三件套天际线如巨幅画卷铺展开来。舞台中央,来自英国的Deaf Rave团队DJ Troi Lee 正在打碟,灯光闪烁,地板震动,音乐震耳欲聋。
然而,这场派对真正的主角,却是一群“听不见”的朋友——这是一场专为聋人朋友举办的“无障碍音乐节”。
蹦迪派对同样吸引了热爱狂欢的听人群体。舞池里,有人脱鞋,赤脚踩在木地板上;有人闭着眼,任由节奏带动身体;有人干脆坐在地上,贴着地面“听歌”。聋人和听人混在一起,谁也分不清谁是谁,唯有律动让每一个人站在同一个频率上。
这一刻,音乐不再属于耳朵,而属于身体。
这正是 Alice 想要创造的世界——一个真正“聋听共融”的空间。
Alice(胡晓姝)出生于上海。她有着多重身份,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艺术硕士,主持、音乐、舞蹈、戏剧多栖艺术家,独立制作人,国际知名聋人译员,无障碍与共融意识倡导者。她更是多项国际奖项获得者,曾入选 Her Abilities Award 与 DeafNation 奖项,被 UnusualVerse 评为“改变世界的杰出聋人女性”。
但她的故事并非始于某个璀璨的舞台,而是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当一个少女突然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03 年,还在上大一的Alice,怀着对世界的好奇,鼓起勇气,在暑假前往欧洲旅行。一个人的旅程,雀跃又慌乱,但海外的无障碍文化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也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后来,维也纳艺术大学开放招生,并首次向聋人敞开大门。在朋友的介绍下,Alice误打误撞地参与报考。考场上,经历了“中国手语—奥地利手语—德语”的三重转译,她最终凭借优秀的绘画即兴创作与现场问答,成功录取。
这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Alice改变人生的难忘旅程。在奥地利,她一边上学,一边在聋听戏剧社团兼职打工。欧洲社会对艺术和残障的包容深深影响了她,更让她学会主动表达自我。
毕业后,Alice 选择在维也纳一家社会企业从事无障碍咨询,为各类机构提供残障友好方案。同时,她继续投入戏剧创作,与当地艺术家共同探索聋听共融的艺术舞台。
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2021年,Alice意识到,是时候该回家了。于是,她毅然告别在欧洲已然成熟的事业,回到上海,创立了艺术工作室 Accessivation(“聋听无障碍融创”)
Alice深信:只要沟通的方法足够多元,世界就没有真正的障碍。
Alice在上海创立了艺术工作室 Accessivation,致力于聋听共融文化推广。(本文图片均为受访人提供)
IP SHANGHAI: 首先,能否请你描述一下,你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场景?对于聋人群体来说,音乐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Alice: 很多聋人对音乐充满好奇。对于听人来说,音乐主要通过耳朵感知,而对聋人而言,则更多依赖身体的其他感官。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感受到音乐节奏带来的强烈律动;舞台上舞者的表演和动作,也会激发我们对节奏的想象。这便是聋人群体感受音乐的独特方式。
今年7月,Alice举办了“CONNECT+无障碍文化节”,邀请英国著名的聋人DJ团体Deaf Rave来到上海。
在工作坊中,DJ Troi Lee教聋人朋友如何通过特殊的震动背心,“听到”音乐。
IP SHANGHAI:您曾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留学,这段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lice: 奥地利的留学生活对我影响深远。出国前,我一直在聋人学校长大,从未真正接触过听人群体。直到一次假期旅行,我鼓起勇气踏上异国旅程,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聋人,我并不特殊——每个遇到的人都十分友好,平等地对待我,并愿意通过纸笔或肢体语言与我交流。
后来,我凭努力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大学,参与了许多无障碍艺术活动,包括舞台剧创作。大家通过身体语言进行交流,没有任何障碍。我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切实感受到聋听共融的可能。正是这些海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将这种共融模式带回国内,让它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在奥地利,Alice通过艺术既学会了主动表达自己,又接触到了聋听共融的理念。
IP SHANGHAI: 您在国外已经拥有了稳定的事业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出于怎样的使命感让您选择回到上海开展事业?
Alice: 世界联合会曾提到,聋人同样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拥有与听人平等的就业机会。我希望自己能让更多人理解无障碍真正的意义。通过举办无障碍文化活动,我希望团结更多聋人和听人朋友,让大家都能感受自由、共享的艺术与文化氛围。
Alice希望自己让更多人理解无障碍真正的意义。
IP SHANGHAI: 创业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曾经想过放弃吗?
Alice: 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经历过不少失败,甚至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聋人群体,我就不能停下,而且从内心来说,我热爱这件事,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是我的聋人身份,更是我的艺术能力,我希望通过艺术带动更多聋人丰富他们的生活,让聋人不只是接受帮助的人,更能成为创造与付出的主体。所以无论遇到多少挫折,我都会坚持下去。
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使命感和热爱让Alice坚持下来。
IP SHANGHAI: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发起无障碍文化节这样的活动呢?
Alice: 我曾在欧洲留学和工作,结识了许多从事无障碍艺术的朋友。回到上海后,我发现国内很多文化项目其实也可以实现无障碍,只是缺乏有经验的人参与。于是,我开始思考:能不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带进来,让更多人真正体验?就这样,无障碍文化节应运而生。
我希望从上海出发,逐步推广到全国,甚至走向国际舞台。通过无障碍文化节的形式,消解社会对聋人的偏见,让听人和聋人都能在同一个空间里,自由地感受艺术和文化。
Alice希望通过无障碍文化节的形式,让听人和聋人能在同一个空间感受艺术和文化。
Deaf Rave团队的MC Geezer正在表演手语说唱
IP SHANGHAI: 在日常生活中,您认为聋人和听人如何跨越沟通的鸿沟?
Alice: 其实和聋人沟通很简单。你可以用肢体语言,拍拍聋人的肩膀,或者写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你想学习手语,或者想交朋友,聋人一定会很开心。
聋人在社会中属于少数群体,他们和听人拥有不同的圈子,这很正常。融合不应该被强制,而是要建立在双方愿意、舒服和喜欢的基础上。当然,聋人与外界接触相对有限,所以我们希望听人能主动邀请聋人参与合作,迈出第一步,勇敢地实现共赢。
IP SHANGHAI: 回国创业后,在您举办的这些活动中,有没有过一个瞬间让您觉得,聋听共融真的可以实现?
Alice: 实现完全的“共融”确实不容易。目前在国内,大家常用“包容”这个词,但包容和共融的性质其实不同,很多听人对聋人的文化并不了解。
我希望听人能够真正用心去了解聋人文化,倾听聋人的内心声音,给予他们合适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融,而不是简单地把项目“施舍”给聋人。
真正的共融,不是简单地“施舍”。
IP SHANGHAI: 关于“无障碍”这个概念,您最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Alice: 我想说的是,欢迎每一个人参与,一起推动无障碍文化在上海落地生根,让更多人能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