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的审美教育:地方音乐打开美育新维度
发布时间:2025-08-06 17:17:46 浏览量:1
在美育被纳入基础教育重要板块的当下,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承担着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任务,还肩负着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使命。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作为传承地域文明的生动载体,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表达与人文精神,是落实美育目标的优质素材。如何在美育视角下激活地方音乐资源的教育潜能,让学生在本土音乐熏陶中感受文化根脉的力量,成为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实际需求,从价值分析、问题梳理和策略构建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实则是将本土文化基因注入美育体系,实现对文化传承、审美培养、情感认同的深度赋能。
地方音乐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方言声调、民俗风情、历史记忆等多元文化内涵。学生通过接触本土民歌、戏曲、器乐等艺术形式,能在耳濡目染中感知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起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框架。这种基于本土经验的文化启蒙,为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奠定了认知基础。
从美育本质来看,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其旋律婉转、歌词质朴、演奏技法别具一格,能为学生提供不同于教材曲目的审美体验,拓宽音乐审美维度,帮助学生在对比鉴别中形成多元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民间音乐中“原生态”艺术特质的系统整合,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从真实体验中发现美的能力。
在情感培育层面,地方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场景、成长记忆紧密相连。将熟悉的方言韵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融入音乐教学,能唤醒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这种建立在文化亲近感基础上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音乐教育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成为涵养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另外,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引入能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格局,为课堂注入鲜活的本土元素,使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连接。这种贴近现实的教育实践,既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为美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丰富载体,让音乐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审美培育的土壤和情感凝聚的空间。
深入挖掘整合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为破解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足的问题,学校需构建“调研—分类—转化”全链条工作机制。首先,组建由音乐教育专家、地方文化研究者、一线音乐教师构成的专项调研团队,制定涵盖民间音乐、戏曲曲艺、传统器乐等类别的详细调研清单,采用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音像录制等方式,深入乡镇社区、非遗传承基地、民间艺人工作室,全面收集散落于民间的音乐素材,重点记录曲目背后的历史典故、民俗活动、演唱技法等文化要素。在分类整理环节,按照地域分布、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建立三维资源档案,将收集到的素材细分为民歌民谣、传统戏曲、民族器乐、节庆音乐等若干子类,并在每个子类下标注适用学段、教学主题、文化知识点,形成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资源库。特别注重与地方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资源研讨会,对新发现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学术论证和教育转化评估,确保纳入教学体系的内容兼具文化价值与教育适用性。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要求每学期根据教学反馈和新调研成果补充完善资源库,并开发配套的教学指南,标注每类资源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对应知识点,方便教师检索使用,让碎片化的地方音乐文化元素通过系统挖掘整合,成为可融入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
加强教师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针对教师能力短板,学校需构建集理论学习、实践浸润、教研转化于一体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在入职培训与继续教育课程中增设“地方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必修模块,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及高校专家共同授课,系统讲解地方音乐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教育价值,同时组织教师实地走访本地音乐文化遗址、观看传统音乐演出,通过沉浸式体验加深文化认知。建立校本教研与区域联动相结合的常态化研讨机制,要求各校成立地方音乐教学教研组,定期开展课例研讨、教学设计分享会,并在区域内组建学科工作坊,推动教师跨校交流经验。此外,实施双师结对帮扶计划,让掌握丰富地方音乐资源的老教师、民间艺人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通过跟岗学习、现场教学示范等,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技巧和教学融入方法。地方还应注重搭建实践应用平台,要求教师开发关于地方音乐文化的教学案例,将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如围绕本地民歌设计节奏训练课、结合传统戏曲创编音乐情景剧等,通过教学竞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促进成果交流。同步建立教师地方音乐文化素养评价机制,将资源挖掘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堂融入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主动提升跨文化教学能力,推动教师从地方音乐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传承者与开发者,真正具备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能力。
创新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方式。为扭转融合方式单一局面,学校需打造多元载体、深度参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引入情境教学法,如讲解本地民歌时,先播放田间劳作的影像资料,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原生态演唱,引导学生模仿方言发音、体会歌词中的生活场景,再结合乐理知识分析旋律特点,运用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调研本地传统乐器,收集制作工艺、演奏技法等资料,合作编写简易教程并进行展演。课程设计上,开发地方音乐文化专题课,围绕特定文化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如以“家乡的节日音乐”为主题,串联节庆歌曲、民间舞蹈音乐、器乐合奏等素材,设计涵盖欣赏、演唱、创编、表演的系列课程。同时,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音乐实践活动,组建民歌合唱团、戏曲社团、民族乐器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校园地方音乐文化展演活动,让学生在排练、演出中深化体验;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工坊、民俗音乐节,开展“跟着艺人学非遗”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摩、亲身体验掌握传统音乐技艺。教学评价环节,增加地方音乐文化实践考核内容,将学生参与创编、表演、调研的成果纳入学业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开发体现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借助音乐游戏、动画创作等现代手段,将传统音乐元素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地方音乐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静态文字,而是可听、可唱、可演、可创的活态教学内容,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文化浸润的深度融合。
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利用,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是美育本质的一种回归,强调使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下搭建与音乐的情感链接,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培育文化自觉。本文剖析了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维度,分析了资源挖掘、教师素养、融合路径等层面的现实难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架构。未来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机制,打造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立体化实施场景,让地方音乐不仅是课堂的教学材料,还成为学生认知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通道。这既是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必然要求,又是基础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作者:唐捷,湘南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