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父母忽视的这点,是孩子“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平庸”的元凶
发布时间:2025-08-07 10:27:04 浏览量:3
最近,我发现一个特别可怕的现象。
上小学四年级的侄女,很喜欢在网上搜寻:
两分钟读完一本名著;
十分钟精读一本书;
她能很轻松地记住这些书籍的大致内容,但却很难花时间亲自去深入地去读一本书,仔细体会和揣摩一下书里的内容。
做习题的时候,她很喜欢套用解题模板,背诵口诀,你如果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解,她就会告诉你:
“你记住这个模板,记住口诀就行了,不用刨根究底。”
补习功课的时候,她不管哪个科目,都能很快听懂,但却很少去反复做题,复盘总结。
兴趣爱好方面,她不管是学游泳,学轮滑,学羽毛球或是乒乓球......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但都是三分钟热度,很难深耕。
她身上有股“我学什么都很快”、“什么都能学会”的自信,但却让我很是担忧。
记得同事儿子小的时候,也非常聪明。
背古诗,几分钟就会。
学数学,学钢琴,学游泳,也是一教就会。
同事一直都很欣慰,感觉自己生了个“天牛”。
可是,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知识难度和复杂度的提升,同事反而发起愁来。
简单的题,同事儿子依旧是一看就会,但是一遇到难题,他还没有思考就主动放弃,一点儿都不愿意挑战。
简单的钢琴练习曲,他练得得心应手,也很喜欢练。
可随着曲目难度的增加,他对钢琴的喜欢程度骤降,没练几遍就抱怨连连,说自己再也不想弹钢琴了。
成绩也从前几年的优秀持续下滑到了中部水平,同事很是想不通:
为什么小时候学什么都快也都能学好的儿子,越长大越倒退了呢。
事实上,这正是浅层次技能给孩子们设下的陷阱。
学习力的“高原现象”证明:
“一个孩子真正的技能进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整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经历一个个的瓶颈期、停滞期甚至是下降期。”
也就是说: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足够深入,足够专注,就一定会经历一个个开始变难的瓶颈期。
如果我们的孩子做任何事都一直是快速线性上升的状态,那只能说明他一直都在浅层次上玩,或者说他的进展太浅,以至于还没有达到瓶颈期这个高级阶段。
他只是学会了熟悉和了解,并没有做到精通和卓越。
心理学研究也曾表明:
“人天生倾向于选择可以立刻带来愉悦的活动,而逃避那些需要延迟满足的目标。”
而且浅层次技能就像是一种“速成”的能力,它很容易上手,无需深度思考,对孩子的智力和耐力要求不高,可以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快感和成功。
这种“唾手可得”的成就感很容易触发与上瘾有关的神经回路,不断强化孩子去重复这种行为。
一旦孩子陷入“浅层次技能的舒适圈”,再让他们去接受有难度,有挑战的任务,他们便会不知所措或者不战而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时候看起来很聪明,越长大越平庸的真正原因。
只会在浅层次技能中找成就感的孩子,永远无法深入地掌握任何一项能力。
《七分钟的剧场》中有句寓言:
“烧水到99度,若无法超越最后一度,水永不沸腾。”
承受住想放弃的那一分钟,才能打开下一道门。”
对于孩子来说,想要学有所成,就要放弃浅层次技能带来的短暂欢愉,经受一万小时定律的考验,勇敢地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走出浅层次技能的困境呢?
一.帮助孩子建立愿意重复,愿意失败的心态
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妈妈。
她很喜欢在孩子面前主动暴露自己的不完美,比如:
“妈妈学做蛋糕,做了三次,还是失败了。”
“妈妈今天工作上出现了好几个错误,被领导狠狠批评了。”
“妈妈这次又没有赢。”
我问她,你怎么这么不顾及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形象呀?
她笑着说:
“我只是想告诉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做得不好是件很正常的事,大人也不能例外,再试试就好了。”
其实,很多时候,挫败感比客观的困难对孩子更具杀伤力。
孩子逃避困难,也只是因为接受不了失败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我们早些帮孩子建立一个愿意失败,愿意再次尝试的心态,允许孩子做不到,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现在不会”并不是一个坏消息,而是成长的起点。
孩子就不会把困难和瓶颈当成自己的敌人,就能自然地面对失败,披荆斩棘。
二.告诉孩子持续的努力永远比快速上手更重要
我们经常看见很多游泳班宣传:
10天让孩子学会游泳。
但事实上,专业的游泳技术是一项慢教育。
游泳技术包含200多个细节,大脑需要约10000次重复才能将这些复杂动作转化为“肌肉记忆”,普通孩子坚持1年才能掌握技能,3年才能重塑体质。
10天的游泳训练只能算是“入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其他技能,也同样如此。
所以,当孩子学了点皮毛,就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懂了、很厉害了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他们:
初期的快速进步只是人类天生的模仿力和适应力的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学习,更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技能的精髓。
我们必须让孩子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
任何一项技能的精进,都需要漫长的重复和反复失败。
从0到1 靠的是兴趣,从1到擅长靠的是勤奋。
想要有所成,持续的努力永远比快速上手更重要。
三.不要在孩子一开始尝试受到挫折的时候,就鼓励他“半途而废”
我身边有一位特别会教育孩子的妈妈。
她的儿子在游泳班长训的时候,曾有段时间闹脾气不想去,说自己一点都不喜欢游泳。
她反问儿子:“那你喜欢什么?”
儿子说自己喜欢足球。
朋友很坚定且严肃地对儿子说: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游泳很累,但是每天踢足球也同样很累。
等你真正地去踢足球时,你可能也会像今天讨厌游泳一样讨厌足球。
所以,儿子,别急着说自己喜不喜欢,你先努力去做,等你把游泳变成擅长的时候,再来告诉妈妈你喜不喜欢,好吗?”
结果,没过几个月,她的儿子被教练夸奖进步很快,并在一次小组赛中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儿子激动地对她说:
“妈妈,你说的对。坚持下去,战胜自己才是最快乐的。我现在一点也不讨厌游泳了。”
正如有句话所说得那样:“等你擅长了,热爱就开始了。”
所以,千万别在孩子一开始尝试受到挫折的时候,就鼓励他“半途而废”:“没关系,你可能不适合做这个,再换一个就可以了。”
面对辛苦和困难的事情我们都有惰性。
但克服惰性,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让孩子把擅长变成热爱。
因为,擅长并非只是热爱的结果,它本身也是滋养、深化甚至点燃热爱的燃料。
所以,在孩子对自己还没有充分认知的时候,鼓励他们先去擅长,再谈热爱,也是一种智慧。
芒格曾说过:
对浅层次技能上瘾的孩子其实都是即时满足感在作祟。
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学到真本事,就一定要帮助孩子放弃多巴胺式的短暂欢愉,勇敢地走出舒适区,跨越瓶颈期,用更长时间的投入,更高强度的专注,更坚韧的心志去通过持续努力,去战胜曾经不可战胜的困难。
成长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敢盯着自己的弱点,跟它对着干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在挣扎里长出自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