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的信来得并不晚,二泉映月录音后,阿炳只剩下三个月
发布时间:2025-08-09 13:07:57 浏览量:1
1950年暑假,杨荫浏教授回无锡老家,主持了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的录音,三个月零两天后,阿炳就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阿炳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喜欢《二泉映月》的朋友,了解到这段历史,都心痛不已。
其中有些朋友,不免暗暗生出这样的怨恨:
中央音乐学院的大教授,只知道回来给《二泉映月》录音,为什么不关心贫病交加的阿炳?他们如果帮阿炳谋一份工作,阿炳也不至于那么早就走了吧?
这种怨恨的情绪,可以理解,阿炳实在是走得太早、太凄惨!
但这也未免太冤枉杨荫浏教授了。
当时杨教授的职务,是“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
而“中央音乐学院”,刚刚由原来的“国立音乐学院”易名而来,并在1950年6月初,从南京迁往天津,马思聪任院长。
“民族音乐研究所”,则是马思聪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的一个新机构。
新中国百废待兴,杨荫浏教授兼所长,上任三个月,就利用暑假返乡的机会,提着马思聪给他的研究所新配发的一台韦伯斯特钢丝录音机,从天津坐火车去无锡,为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乐曲录了音。
录音具体日期,是1950年9月2日。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退休教授黎松寿先生,就是我以前写过的“松官”(请点击阅读),当时住在无锡,是阿炳和杨荫浏教授之间的通信联络人。
据松官回忆,9月初录音以后,大概在11月中旬,杨荫浏教授从天津来信了。
信里说,中央音乐学院院方,已同意师生们的建议,决定邀请阿炳去音乐学院举行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
杨教授在信里,还特别嘱咐松官,要他陪同阿炳和董催弟老两口北上。
杨教授的信,措辞简练,从另外的信息源,我们了解到:
“中央音乐学院院方已同意师生们的建议”这句话,对应着杨教授完成了两项重要工作。
一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院内外有关专家鉴定,确认《二泉映月》、《听松》等演奏曲,系阿炳创作,中、外均无类似旋律。
二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杨荫浏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详细介绍了阿炳的事迹和艺术成就。广大师生十分同情阿炳的遭遇,纷纷向院方提出邀请阿炳来学院演出。
杨教授信里没有写,本来留待阿炳去天津后,当面通知阿炳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对阿炳录音的研究结论和聘用决定: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分析研究认为,阿炳乐曲杰出,演奏精湛,…… 拟聘请阿炳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接到天津的来信,松官兴冲冲地跑到雷尊殿,没想到阿炳已吐血不止!
松官含泪读完信,告诉阿炳,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老师、同学都佩服他的艺术,专程邀请他去我们国家最高的音乐学府,演奏他的《二泉映月》。
松官晚年回忆说:“卧床不起的阿炳,明白信中的内容后,两行眼泪,落在了这个几乎从来没有哭过的硬汉子的脸上。”
阿炳先是轻声抽泣。
最后终于大哭起来。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对我说的话:我恐怕去不了了,谢谢杨先生和你们对我的关心!”松官回忆说。
12月4日,一代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