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以语言为桥 音乐剧《大状王》以岭南底色筑华语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14 16:55:07  浏览量: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自香港西九文化区启程,演出足迹踏至上海和北京;从2019年预演初露锋芒,到2022年在香港首演好评如潮,再到如今多地巡演……由西九文化区委约创作,与香港话剧团联合呈献及制作的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凭借实力收获无数好评。它不仅让观众主动“二刷三刷”、为两组演员阵容“集邮”,还以独特的岭南韵律打破语言隔阂,让不同地域的观众也能沉浸其中。

3个小时演出、19首原创曲目,离不开10年的匠心打磨和依据观众反馈不断修改。在该剧开始香港巡演前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联系到香港话剧团,与其主创人员对话。编剧张飞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作品带着这样的真诚与力量走向舞台,自然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音乐剧《大状王》2025年巡演剧照。图片来源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夏冬摄)

“一个念头、一番宇宙”

“一个念头、一番宇宙”,《大状王》中的一句唱词,勾勒出了主创团队集结的过程。

10年前,在上海一间咖啡厅里,该剧作曲、编曲及音乐总监高世章和作词岑伟宗一拍即合,他们决定“一起做部清代公堂题材的音乐剧,而且要融合现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

接到岑伟宗的邀请时,张飞帆立刻想到了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审死官》。不过几人讨论后认为,音乐剧的主人公不能单纯地复刻周星驰的风格,并且要传递出“救赎”的主题。

彻夜构思后,张飞帆决定舍弃传统的“状师宋世杰”视角,从“坏人方唐镜”的故事切入,讲述他从恶到善的转变,以及他与宋世杰相伴相生的关系。此后,《大状王》剧本经多年打磨,修改了数十稿,但这个核心立意始终未变。“有点儿像新酒装旧瓶,故事底色是传统的,但视角完全变了。”张飞帆说。

音乐剧《大状王》2025年巡演剧照。图片来源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夏冬摄)

“创作没有捷径,就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慢慢磨合。”导演方俊杰说,“纯粹的专业信任”让这个团队从一开始就校准了统一的创作频率。这种信任贯穿了整个创作周期,让团队始终保持着“为故事服务”的初心。

谈及剧中的岭南文化细节,张飞帆表示,他出生于广州,在香港长大,20世纪80年代的港片、粤语流行乐、金庸小说构成了他的文化基因,“我写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岭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不刻意”成就了作品的真挚自然。

文化要独特,但价值观要共通。在团队的匠心与投入下,一个独特的“大状王宇宙”应运而生,它以清代公堂“打官司”为背景,音乐却巧妙糅合现代与传统,还以浓郁的岭南韵味,娓娓道来善恶较量与救赎之旅。

尊重观众的“减法创作”

如何平衡越剧韵律、说书人叙事与现代舞台美学的关系?如何做到既不割裂历史感,又让年轻观众倍感亲切?《大状王》主创团队表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团队“做减法”的勇气里。

2019年的预演版本中,团队做了一次大胆尝试:用现代视角讲述古代故事。“演员都穿现代服装,动作也很少有古典韵味,整体偏向现代感。”方俊杰回忆道。

然而,预演后收集的观众反馈让团队意识到,过度的现代包装反而让观众与古代故事之间多了一层隔阂。张飞帆坦言,每位创作者都想把最好的东西塞进去,结果,作品就像“佛跳墙”一样堆砌了太多元素,“什么都有,却失去焦点”。

大家一致决定,要回归故事本身。砍掉两个次要角色,简化叙事线;放弃现代服装设定,回归清代服饰与场景;简化为单一说书人串联,再让剧中角色“秀秀”以记录者身份形成闭环。“就像说书人在讲秀秀写的书,逻辑一下子清晰了。”方俊杰说。

音乐剧《大状王》2025年巡演期间,A组演员阵容中的“秀秀”扮演者丁彤欣。图片来源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夏冬摄)

这种取舍成就了《大状王》独特的东方美学:传统不再是沉重的包袱,现代也不是突兀的炫技,两者在故事的叙述中自然交融。

对每一位创作者来说,删掉自己眼中的精彩情节,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张飞帆坚信,创作不是炫技,每个元素都应服务于核心主题,“让故事呼吸”。

每场演出后,主创团队都会询问观众意见,在社交平台上阅读相关评论。有观众觉得个别台词不妥当,团队便修改措辞;非粤语观众对故事理解有障碍,就优化字幕与情节铺垫……

在上海和北京的巡演过程中,方俊杰观察到,内地观众看戏“细得惊人”,哪怕是演出中微调的一个小动作、一句台词,“二刷三刷”的观众都能精准捕捉。“他们对故事的投入,让我们更不敢怠慢。”

经过反复打磨调整,《大状王》最终呈现出细腻亮眼的演出效果,正应了那句“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的唱词。

“观众说‘每次看都有新惊喜’,其实是我们在一点点贴近人心。”张飞帆感慨道。

寻找华语音乐剧的“根”与“路”

在张飞帆看来,当下是华语音乐剧“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坚守创作初心?如何推动中国优秀作品走向世界?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香港影视和音乐作品在内地颇受欢迎。粤语原创音乐剧《大状王》引起跨地域共鸣,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生动诠释了优质内容打破文化壁垒的力量。

音乐剧《大状王》2025年巡演剧照。图片来源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及香港话剧团(夏冬摄)

“粤语台词自带音乐感,和音乐剧的唱段衔接时会更流畅自然。”方俊杰认为,粤语的“九声”特质具有天然优势,但他强调,自己更希望观众爱的是好故事,而不只是语言。

在剧中,方唐镜等人物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扁平感,展现了人如何从恶走向善、又如何在善中挣扎的过程。被问及希望年轻观众从中获得什么时,方俊杰的答案简单而有力:“善良是一种选择。”他希望观众在角色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内心。

“香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张飞帆表示,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是这部音乐剧创作的根基所在;无论来自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观众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借鉴西方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或将成为华语音乐剧的出路之一。

从10年前的一个念头,到如今引起跨地域共鸣,《大状王》始终扎根传统文化土壤,坚守叙事本质,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8月14日,《大状王》香港巡演正式拉开序幕。对于观众期待的内地二巡,方俊杰虽未给出确切答案,语气中却透露着笃定:“好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我们会努力推进。”

(感谢香港话剧团对本次采访提供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