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真正聪明的父母,常常会将这三句话挂在嘴边,难怪孩子也会很优秀

发布时间:2025-08-24 12:09:20  浏览量:2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盯着他歪歪扭扭的字忍不住吼:“怎么这么简单都写不好?”;接孩子放学时,听着别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得了奥数奖”,再看看自己孩子手里的画本,心里像塞了块石头;甚至晚上睡觉前,对着孩子的背影叹气:“为什么我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聪明?”

其实你不用自责——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但你有没有想过:或许不是孩子“笨”,而是你的“期望”,把孩子的光芒遮住了?

不是说不能对孩子有要求,而是当你把“必须考全班前三”当成“底线”,当你让5岁的孩子学20以内的加减法(而他还在学数手指),当你把“我当年没考上大学,你必须考上”当成“使命”,这就是“过高”——它像一根无形的绳子,慢慢勒紧孩子的脖子。

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些“过高期望”正在悄悄伤害孩子:

- 焦虑:孩子最近写作业总咬嘴唇、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是他在害怕“万一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会不会失望?”;

- 自卑: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问他“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只说“还行”?那是他怕“说多了,你又会说我不够好”;

- 恐惧:有个妈妈告诉我,她的孩子上二年级,最近总说“不想上学”,后来才知道,孩子因为数学考了75分,每天早上躲在厕所里哭——而她之前总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题都不会”。

你看,你的“期望”,变成了孩子的“恐惧”。

这些“过高期望”不是凭空来的,咱们当家长的,都有藏在心里的“小九九”:

- 补偿心理:自己当年没考上名校、没找到好工作,就把“遗憾”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孩子是我的延续,必须完成我的梦想”;

- 攀比心理:看到隔壁孩子学了钢琴、报了奥数,就怕自己孩子“落后”,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都硬塞给他;

- 急功近利:希望孩子“一蹴而就”,学画画才3节课就要求他画得像老师一样好,学英语才1个月就要求他能对话。

可你忘了,孩子的成长是“慢”的——就像小树苗,得慢慢浇水、慢慢施肥才能长大。你急着让它开花,只会把它拔死。

你以为“我都是为你好”是爱,可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够好”:当你说“你要像XX一样考100分”,他听到的是“我不如XX”;当你说“我当年没考上大学,你必须考上”,他听到的是“我的人生是为了完成你的遗憾”;当你说“你怎么这么笨”,他听到的是“我什么都做不好”。

调整期望不是“放弃孩子”,而是“让孩子做自己”。这里有几个具体的方法,你可以立刻试试:

- 把“高目标”改成“小进步”:把“必须考全班前三”改成“比上次多对一道题”,把“必须学钢琴”改成“试试画画,如果你喜欢的话”。比如孩子考了70分,你可以说:“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3道题,说明你很努力,下次我们再试试攻克那道应用题,好不好?”——这样的鼓励,孩子会觉得“我能做到”。

- 尊重孩子的“小爱好”:如果孩子喜欢拆玩具,就不要骂他“破坏王”,反而和他一起拆、一起装回去(就像有个爸爸做的,后来孩子上初中对物理特别感兴趣,拿了区里的科技奖);如果孩子喜欢踢足球,就不要逼他学奥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逼他学”更有效。

- 放下“自己的期待”: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你的“延续”。你当年没实现的梦想,让它留在回忆里;别人家的孩子再好,那是别人的——你的孩子,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会帮你浇花,会给奶奶捶背,会画很美的画,会说“妈妈,我爱你”——这些,比“考100分”更珍贵。

最后想和你说: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你得握着线,但不能拉得太紧。太紧了,线会断;太松了,风筝会飞跑。

下次当你想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时,先停3秒,问问自己:

· 这个要求,是不是超出了孩子的能力?

· 我是不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了孩子身上?

· 孩子的感受,我有没有考虑到?

然后,换一句话:“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再试试”;“你喜欢做这件事吗?”;“不管你考多少分,妈妈都爱你”。

你会发现,当你放下“过高期望”,孩子会变得更开朗、更自信、更愿意和你说话——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不是因为我做得好,而是因为我是我”。

愿你,能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让孩子在你的爱里,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