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中产鸡娃三件套,返贫套餐一锅端

发布时间:2025-08-25 06:47:49  浏览量:2

小区楼下的长椅上,总能看见几个妈妈凑在一起聊孩子。

话题绕来绕去,最后总会落到补习班的费用、学区房的价格上。

有个妈妈说,她女儿这个月光是钢琴课和奥数班就花了四千多,说这话时,她手里攥着刚买的打折蔬菜,塑料袋勒得手指发红。

这大概就是当下中产父母的常态。

嘴里喊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喊的时候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下一秒就能把孩子送进常青藤。等到月底账单寄到邮箱,打开一看,常青藤的影子没瞧见,自己的工资卡先见底了。

房贷要还,车贷要清,孩子的各种费用还在排队等着,银行卡余额像坐滑梯,嗖嗖往下掉。

有人说,“鸡娃是中产最后的体面”。

可是体面这东西,说起来虚,做起来费钱。就像搭积木,费了半天劲搭出个城堡,看着挺像样,一阵风过来,哗啦就散了。

孩子从三岁开始,周末就被各种兴趣班填满,钢琴考级过了十级,书法比赛拿过奖状,画画作品在学校展览过。

可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这些技能在招聘软件上根本排不上号。

正如,《让子弹飞》里有句台词,“站着,也要把钱挣了”。

多少家长当初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只要咬牙坚持,孩子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可现实往往是,腰弯了,钱没挣着,家里那台当初花大价钱买的钢琴,最后还得搬到二手市场,标价从三万砍到五千,还得跟买家赔笑脸。

真的是糟心透了。

第一幕:艺术梦,做成了白日梦

邻居家的男孩,从五岁开始学钢琴。

他妈当时跟我们说,这孩子有天赋,手指长,乐感好,说不定将来能成第二个郎朗。为了这个“郎朗梦”,他们家把客厅一半的地方腾出来放钢琴,买的还是进口品牌,光这一项就花了十几万。

钢琴老师是托人找的“名师”,一节课三百块,一周两节课,雷打不动。

前阵子碰到他妈,聊起孩子的近况。

她说钢琴早就停了,那台钢琴在客厅占着地方,想卖又卖不上价,二手琴行给的报价还不够当年买个琴凳。孩子现在上高二,学业紧,别说弹琴,连听歌的时间都没有。

当初花在钢琴上的钱,加起来快三十万,现在回头看,除了家里多了个占地方的大家伙,好像没留下别的。

所以说艺术这东西,原本是锦上添花的事。

有钱人闲了,让孩子学个乐器,陶冶情操,就算成不了名家,也当是培养个爱好。可到了中产这里,艺术成了“敲门砖”,好像学了钢琴就能加分,学了画画就能特招。

抱着这种心态砸钱,最后往往是升学没沾着多少光,孩子还可能因为被逼着练习,彻底厌恶了这门艺术。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学艺术的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最后索性自己开了个小培训班,招的学生,还是和他父母当年一样想法的中产家庭的孩子。

钱就这么在圈子里转来转去,谁也没真正靠着艺术飞黄腾达。

因此,不是说艺术不该学,只是得想明白为什么学。

孩子要是真喜欢,哪怕将来成不了专业人士,能有个爱好陪伴一生,也挺好。可要是抱着“靠艺术吃饭”的念头,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这条路比想象中难走得多,说不定最后混得还不如小区门口修家电的师傅。

可是人家至少有门手艺,确实能踏踏实实挣钱。

第二幕:见世面,养出来的只是胃口

每年暑假一到,朋友圈就开始“环游世界”。

这个带娃去了法国,埃菲尔铁塔下拍了全家福;那个去了美国,在哈佛校园里让孩子摆了个看书的姿势;还有的去了日本,打卡了好几个动漫里的场景。

照片里的孩子,穿着名牌童装,笑得一脸灿烂,背景不是著名景点就是高端酒店。

有次跟一个朋友聊天,她刚带孩子从欧洲十国游回来,花了将近十万。

我说孩子还小,能记住多少啊。她叹了口气,说其实她也知道,孩子在卢浮宫根本看不懂那些画,注意力全在展厅里的自动贩卖机上;在威尼斯坐贡多拉,光顾着数水里的鸭子。

但她觉得,别的孩子都去了,自己孩子不去,就会被比下去,将来写作文都没素材。

结果呢?

孩子回来后,对那些名胜古迹没什么印象,倒是天天念叨着国外的冰淇淋好吃,酒店的床舒服。有次带他去家门口的小饭馆吃饭,他居然嫌环境不好,说没有国外的餐厅漂亮。

朋友这才有点后悔,花了那么多钱,没让孩子长见识,反而把胃口养刁了。

其实吧,旅游本身是好事,能让孩子看看不同的风景,接触不同的文化。但把旅游当成攀比的工具,当成所谓的“教育投资”,就变味了。

因为孩子的见识,不是靠走了多少个国家,拍了多少张照片就能得来的,而是靠在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感受。

带着功利心去旅游,就算去再多地方,也只是走马观花,浪费钱不说,还可能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有那十万块钱,还不如带孩子去农村体验下生活,让他看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或者去科技馆泡几天,让他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这些事儿虽然不起眼,甚至有点上不了台面,但却比跑遍十几个国家,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第三幕:留后路,最后却掉进坑里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光体现在教育上,还体现在房产上。

很多中产父母觉得,自己这辈子就算了,一定要给孩子留套房,最好是学区房,这样孩子将来结婚生子、孩子上学都不用愁。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咬牙买一套价格高昂的学区房。

前几年楼市火的时候,我一个亲戚就这么干的。

他把原来住的两居室卖了,加上多年的积蓄,又贷了一大笔款,买了套市中心重点小学的学区房。那房子面积小,年代久,单价却高得吓人。

他说,为了孙子能上个好学校,值了。

没想到这两年楼市降温,学区房的价格也跌了不少。他那套房子,现在的市场价比当初买的时候降了将近一百万。更麻烦的是,学校的招生政策也变了,不再完全按学区划分,他那套学区房的“学区”优势,一下子弱了很多。

不用多说,亲戚现在后悔得不行,每个月还着高额的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

原来的房子要是留着,现在也能值不少钱,而且住得还舒服。他说,原以为是给孩子留了条后路,没想到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其实,给孩子留后路,不一定非得是房子、存款这些有形的东西。孩子将来能不能过得好,关键看他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担当,有没有适应社会的本事。

就算给孩子留下一座金山,他要是没能力守住,没本事挣钱,最后也可能坐吃山空。

就像老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费劲巴力给孩子留房子、留钱,不如好好培养他的能力,让他将来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才是真正靠谱的后路。

说到底,鸡娃不如鸡自己。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中产父母,整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的学习、兴趣、饮食、穿着,样样都要操心,样样都想做到最好。

为了孩子,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甚至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和钱包。他们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意识到,过度的“鸡娃”,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困境。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但也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你要是天天给它施肥浇水,甚至还想把它往你想要的方向掰,它可能不但长不高,还会被折腾死。

所以做父母的,与其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

你努力工作,提升自己,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你保持学习的热情,能让孩子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你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能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

毕竟,生活不是一场比赛,没有什么起跑线,也没有什么终点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活法。

别被那些所谓的“标准”绑架,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