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睡前常有这3个异常?若持续存在,可能与失眠有关,别忽视

发布时间:2025-08-25 16:39:43  浏览量:1

晚上躺到床上,本想舒舒服服睡一觉,可有些小异常总在捣乱,要是这些情况天天出现,可别不当回事,说不定和失眠离得很近了。下面就来聊聊睡前容易被忽略的 3 个异常,再说说怎么能让睡眠变安稳。

睡前哪3个异常要警惕?

很多人觉得失眠就是 “睡不着”,其实在真正睡不着之前,身体早就给出了信号,这 3 个异常就很典型:

躺床后脑子像 “放电影”,停不下来:明明身体已经觉得累了,可一躺到床上,脑子就突然变活跃。可能会想起白天没做完的工作,比如 “明天要交的报表还有个数据没核对”。一般躺个 10 - 20 分钟能平静下来还算正常,可要是每次都得熬 1 个小时以上,脑子还一直转,大概率是失眠的前期信号。

刚有点困意就 “惊醒”,身体变敏感:好不容易有点想睡的感觉,可能外面突然过辆车、邻居家传来一点声音,甚至自己翻个身,就一下子清醒了。要是连续好几天都这样,说明睡眠的 “门槛” 变高了,很容易发展成失眠。

躺下后总觉得 “不舒服”,找不到合适姿势:平时怎么躺都舒服,可到了睡觉的时候,怎么调整姿势都不对。比如侧躺觉得压得肩膀疼,平躺又觉得胸口闷,蜷着睡一会儿就腿麻。这种 “躯体不适” 其实和睡眠状态有关,身体没法进入放松模式,就会总觉得不对劲,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入睡。

别让“睡眠环境” 成了失眠的“帮凶”

很多人没意识到,家里的睡眠环境可能悄悄影响着睡眠,有些看似 “舒服” 的布置,其实在拖睡眠的后腿:

比如床头灯开着暖光、手机放在枕头边充电(屏幕会偶尔亮一下)、甚至闹钟的夜光指针,这些微弱的光虽然不刺眼,却会让大脑误以为 “还没到睡觉时间”。

大脑里有个叫 “褪黑素” 的东西,它是帮助入睡的 “关键选手”,而光线会抑制它的分泌。建议睡前 1 小时把床头灯关掉,手机放到离床 1 米以外的地方,闹钟选没有夜光的款式。

“睡前 1 小时”做什么,能帮你远离失眠?

想要睡个好觉,“睡前 1 小时” 的习惯很关键,别做让大脑兴奋的事,多做能让身体放松的事:

别做 “费脑子” 的事:比如睡前刷短视频、看剧情紧张的电视剧、回复工作消息,这些事会让大脑一直处于 “活跃状态”,就算放下手机,脑子还在回想视频内容或工作细节,很难平静下来。建议睡前 1 小时换成 “不费脑” 的活动,比如看几页轻松的散文书(别选小说,容易追更停不下来)、听舒缓的纯音乐(比如钢琴曲、白噪音),让大脑慢慢 “降温”。

试试 “身体放松小技巧”:要是躺下后还是紧张,可以试试 “深呼吸放松法”: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气,感觉肚子鼓起来,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感觉肚子瘪下去,重复 5 - 10 次,呼吸的节奏慢一点,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身体会慢慢放松。另外,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 5 - 10 分钟脚,也能让身体变暖和,促进血液循环,帮身体进入 “准备睡觉” 的状态。

实则,失眠并非那般可怖,紧要的是能及时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进而对环境与习惯予以调整。若上述提及的三种异常持续超两周,自我调整后仍无改善,莫要硬撑,需及时就医。早干预、早解决,方能安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