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越有钱,越自信?为什么有钱人家的小孩,往往社交能力也很强?

发布时间:2025-08-26 16:35:00  浏览量:1

因为社交需要钱。

想要请人吃饭,你得先掏腰包;

你要在饭局里不尴尬,至少得知道挑红酒不止按年份,还要选酒体吧;

你想要在朋友圈子里不掉队,身上的衣服、嘴里的话题、手里的资源——都得有点分量吧。

我大学那会儿,第一次跟同学去酒吧,人家轻轻松松就能点一杯小300的SIDE CAR(边车,一款昂贵的鸡尾酒)。

但那一整晚我都狠不下心掏钱点哪怕一杯酒,愣是逮着小吃一直炫。

酒局结束后我才明白,想要参与高端社交,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钱包撑撑腰。

表面上给别人展现的是性格内向,实际上是钱包里没有预算。

钱,能买来社交环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境熟悉度(contextual familiarity),当一个人越熟悉某类场景,他在里面就越是从容。

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的日常就是各种场:生日派对、旅行交流、家族聚会,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这就是我日常”的设定。

正如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在《Unequal Childhoods-不对等关系的童年》中所提出的观点:

高收入家庭普遍采用精心培养式养育(concerted cultivation)—父母不断鼓励孩子发问、与成人平等对话,去主动提出;

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多是顺其自然式养育(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孩子少有与大人交流的机会,更多是是被告知,听话不惹事就好。

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典型案例。

高收入家庭的亚历山大(Alexander),小学时起就习惯在饭桌上被父母问:

“今天老师讲了什么?你怎么看?” 去医院时,母亲还会提前叮嘱他:“等医生来了,你要自己告诉他哪里不舒服。”

于是,在诊室里,亚历山大会直接跟医生交谈,甚至扩充细节,丝毫不怯场。

而低收入阶层的哈罗德(Harold),成长环境截然不同。家里对他最大的要求就是听话,很少有人追问他的想法。

去医院时,他只是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让父母代替自己回答医生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延伸到学校:

即使他知道答案,也很少举手发言,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少说话,不惹事才是安全常态。

可以看出的是一个会长期去表达自己需求和一个习惯了保持沉默被动接受,让他们从起点就有了落差,这就最终演变成了社交能力上的差距

同样的差距在语言环境中也能看到。

哈特&里斯利(Hart & Risley)及其团队跟踪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中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语言环境;

他们发现富裕家庭孩子比贫困家庭孩子平均会多听到约3000万个词汇,这意味着他们更早获得了接触语言表达和对话练习的环境。

所以,当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在饭局上大方聊天、主动敬酒时,这并不是天赋,而是习惯。

这使得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成绩再优秀,也可能因为缺乏这种环境的历练;

而在同样的场合里显得拘谨和紧张,因此语言环境的差异更加促使他们分化不同的社交能力。

钱,能买来社交工具

社交需要话题度和资源集中度,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常常更容易拥有这些条件呢?

一次海外旅行,就能带来一堆故事见闻;一节高价兴趣班,就能让孩子在朋友圈里展现技能

一场精心准备的生日宴,就能聚拢同龄人,让别人围绕他形成小圈子。

我有位朋友是钢琴老师,在上海开了自己的钢琴工作室,偶然一次聊到了现在孩子教育超前的问题,她说了句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

“你知道吗?有钱人家的孩子来学钢琴,家长很少提要考级要专业。”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以后在聚会上,孩子能坐下来弹两首,就不至于尴尬。’”

我当时愣了一下问她:“难道学了这么些年,就为了不冷场?

她笑了笑,接着说:“你还别不信,有钱人家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靠钢琴吃饭,但他们会靠钢琴打开一扇门。”

“想象一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宴会上,别人聊天时他能走到钢琴前弹个曲,那必定会引起全场的讨论。”

这让我意识到,在富裕家庭里,才艺根本不是兴趣或者普通人所理解的出路,仅仅只作为是社交的工具

肖恩·里尔登(Sean Reardon)的一组数据切实印证了社会资本所表达的:有些东西不是用来直接消费,而是用来交换关系。

在 1970 年代,中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孩子课外活动上的投入差距约2,700美元/年;

到2000年,这个差距扩大到近9,000美元/年,换句话说,富裕家庭不仅在学业上投入更多;

还在音乐、体育、旅行、营地等兴趣活动上为孩子积累社交筹码,这些才艺和经历,是他们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关注和认可的关键。

有资本,才有资格在关系里谈价值交换。

钱,能买来社交底气

所谓松弛感,换个词说就是安全感。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心里藏着父母的告诫:

在外为人处世要注意,对领导要会来事,同事关系要维护,吃点亏不算啥。

所以他们谨慎取悦,不敢表现自己。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有父母的支持:

就算今天冷场、说错话,后面还有别的资源、别的合作能补回来,所以他们展现自我,敢于开玩笑,敢于冒点风险。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皮夫(Paul Piff)做过一场汽车实验

研究团队在加州伯克利的路口观察了数百辆车,记录司机是否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结果发现:

车价越高的司机,反而不愿意在斑马线前停车让人,豪车司机违反交通礼让规则的概率,远高于低价车司机。

保罗·皮夫认为,资源越多的人往往会感觉“更有资格”违反规则,这种心理安全感并不仅限于交通,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资源,就敢冒险,敢不按规则出牌。

钱,买不来,但可以学来的是:社交认知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那是不是没钱的孩子就注定社交吃亏?

并不全是,有一样东西,钱是买不到的,那就是社交认知。

明白社交是价值流动,先给予再索取,懂得把自己放进场景里,而不是退缩到角落。

知道人和人的关系需要维护,就像账户需要存款,这些东西,不一定要靠父母传承,也可以靠后天的学习和刻意练习。

出身决定了起点,但不决定终点,钱能买社交场景,但认知才能决定你能不能把场景变成人脉。

社交不是天生外向与天生内向导致的问题,而是一个环境—资源—认知的三角形。

富裕家庭的孩子,因为有钱,走得快一点,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缺钱,需要学会走得更聪明一点。

-The End -

作者-哇哇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