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是父母的执念,不是孩子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5-08-27 15:38:37 浏览量:1
常听人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乍听特暖心,像碗熬得浓稠的心灵鸡汤,细品才发现,根本就是张精准戳中中产痛点的“焦虑处方笺”。
谁不盼着孩子将来能少吃点苦?
可好多父母嘴上喊着“不能苦孩子”,手却比谁都快,把家里大半存款往“鸡娃套餐”里砸,最后苦到的,全是自己。
可以说,我身边这种家长一抓一大把。
前阵子跟朋友喝咖啡,她刚坐下就叹“孩子快乐最重要,成绩过得去就行”,结果手机“叮咚”响,她点开秒回——是给孩子约钢琴课的老师,还特意备注“要资深级的,课时费不是问题”。
还有个同事,总说要带孩子“见世面长眼界”,去年暑假直接组了个“欧洲十日研学团”,机票酒店全五星,回来跟我们吐槽“半个月工资没了”,可孩子只记得罗马街头冰淇淋比家里的甜。
更绝的是我表姑,前两年说“给孩子留后路”,咬牙在省会买了套学区房,结果今年房价跌得比孩子月考分数还狠,她现在每次聊起这事,都得先喝口茶压压火。
你发现没?
这一套操作下来,教育没见着升多少级,钱包倒是先来了个自由落体。
家长让孩子学艺术的理由,永远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培养气质”、“锻炼意志”、“将来高考能加分”,听着无懈可击,可背后藏的全是“花钱如流水”的细节。
比如你去县城打听打听,普通钢琴班一节课200块都算良心价,稍微有点名气的老师,300、400一节是常态。
光上课还不够,得买琴吧?
入门款钢琴起步就一万,稍微好点的要两三万,买完还得配个“十年课时卡”——老师说了,学艺术得坚持,断断续续出不了成果。
好多孩子学了半年就说“不想学了”,家长怎么说?“都砸这么多钱了,半途而废不是亏了?”
这话是不是特耳熟?
跟那些股市里套牢了不肯割肉的股民,简直是一个套路。
更讽刺的是,就算咬牙坚持到高考,走了艺术生路线,结果呢?
就业方向窄得可怜。
我邻居家孩子,学了十二年美术,考上个二本艺术院校,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找到正经工作。
一开始想当美术老师,公立学校考了三次都没考上,私立机构嫌他没经验;想自己开培训班,房租水电一交,再加上宣传费,刚撑三个月就关门了。
现在只能偶尔接些插画私活,赚的钱还不够交社保。
前阵子碰到他妈妈,她倒是心直口快:
“前后花了快四十万,最后就换了个‘会画画’的名头,早知道当初不如让他学门手艺”。
所以说,艺术本该是孩子的乐趣,可家长偏要把它当成“升学捷径”“就业跳板”。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就是家长的“代言人”——父母年轻时没机会学乐器、没条件学画画,就想让孩子替自己完成“气质升级”的心愿。
可气质不能当饭吃,父母的钱也不是复印机,印不出源源不断的开销。
到最后,好多学了十年钢琴的孩子,也就只会弹一首《致爱丽丝》,还弹得磕磕绊绊,中间错两个音都是常事。
不少家庭都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本身没错,可到了鸡娃家长这儿,就变了味。
一到暑假,你去机场看看,全是背着小书包、跟着父母赶飞机的孩子,目的地不是巴黎就是纽约,美其名曰“环球见世面计划”。
我同事去年带孩子去日本研学,七天花了三万多,相当于他半年的绩效奖金。
可孩子回来后,问他“东京塔有什么故事”,他摇头;问他“日本传统文化有哪些”,他还是摇头;但你要是问“奥特曼主题店的限定玩具多少钱”,他能把价格、款式说得一字不差。
还有,六岁小孩站在卢浮宫,盯着蒙娜丽莎看三分钟,转头就问“妈妈,什么时候去礼品店买冰淇淋”;带十岁孩子去哈佛校园打卡,让他跟校训合个影,他一脸茫然“校训是什么?能吃吗?”。
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尴尬,你以为孩子收获了眼界,其实他只记住了零食和玩具。
更麻烦的是,这种“提前见世面”很容易把孩子养刁。
我表姐家孩子,自从去马尔代夫住过五星酒店,回来再住家里附近的快捷宾馆,就哭着说“床太硬、洗澡水太小”;吃惯了顿顿寿司、牛排,回家吃碗番茄炒蛋,就皱着眉头说“没味道”。
毕竟,老祖宗早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家长以为花钱能帮孩子开阔眼界,实际上只帮孩子养成了高消费习惯。
你想想,一个从小被国外研学、五星酒店宠着的孩子,将来要是遇到挫折,让他去工地搬砖、去餐厅端盘子,他能适应吗?
大概率是扭头就走,还觉得“这不是我该干的活”。
还有些家长,总想着给孩子“留后路”,觉得多买套房、多存点钱,孩子将来就有保障。
可时代变得比楼市下跌还快,你以为的“护城河”,说不定一夜之间就成了“拖累”。
我有个远房亲戚,前几年听说“学区房保值,还能帮孩子上好学校”,凑了所有积蓄,还跟亲戚借了点,在省会买了两套房。
结果去年开始,当地房价一路跌,一套房直接缩水了二十多万。
更倒霉的是,他做工程的生意也不景气,工程款收不回来,每个月还得还八千多房贷,现在连日常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以前他总跟我们说“将来孩子结婚,两套房随便挑”,现在再聊起这事,他就叹气“早知道不跟风买房了,把钱留着让孩子学门技术多好”。
你去翻历史就知道,多少大人物拼命攒下的财富,最后都被子孙败光。
李鸿章当年多风光,可他孙子最后穷困潦倒,饿死在街头;以前的富豪人家,把拙政园当家产,结果一夜之间就输在了赌桌上。
父母总觉得钱能保孩子一生无忧,其实钱只能让自己当下心安。
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现成的房子、存款,而是能自己赚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父母替孩子铺好路,看着是爱,其实是控制欲在作祟。
你把路修得再平,孩子不想走怎么办?他走了一半想换条路怎么办?就算你再有钱,也没法替他缴人生的“学费”,该摔的跤、该踩的坑,他早晚都得自己经历。
说到底,鸡娃就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逼着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自己先掏空了钱包;怕孩子将来没保障,就急着买房、存钱,把孩子的路都堵死;怕孩子没见识,就花钱带孩子到处跑,却忘了问孩子想不想去。
可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用金钱堆出来的“安全感”,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所谓艺术,应该是孩子放学回家,愿意主动坐在钢琴前弹一会儿的兴趣,而不是“必须考十级、必须当饭吃”的负担;旅行应该是孩子跟着父母去乡下体验农耕、去博物馆看文物,然后回来跟同学分享“我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的体验,而不是“去了多少国家、住了多少五星酒店”的消费清单;财富应该是孩子长大后,能靠自己的本事赚到的技能,而不是父母留下的“遗产”。
说来说去,看来家长真正该做的,是“鸡自己”。
你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孩子自然会跟着养成阅读习惯;你遇到问题不抱怨、想办法解决,孩子自然会学会坚强;你对生活有热情、对工作有责任心,孩子自然会懂得什么是“努力”。
你自己活得清醒、独立,孩子才会跟着变好。
总之,好多中产家庭,不怕赚钱辛苦,就怕把钱花在无底洞里,看来最后还是失策了。
家长要是真想让孩子未来好,就得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喜欢画画,可以报个兴趣班,但别指望靠画画“成名成家”;想带孩子旅行,可以去周边城市、乡下农村,不一定非要去国外、住五星酒店;想给孩子留保障,可以教他怎么理财、怎么规划人生,而不是直接给他买套房、存笔钱。
最靠谱的路,永远是让孩子掌握“自我成长”的能力。
你陪他走一段路,教他怎么看路、怎么避开坑,到了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毕竟,孩子的未来不是你花钱就能买到的奢侈品,而是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写出来的答卷。
你没法替他写,也不该替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