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OST到爆款音乐厂牌的进化,恒星引力音乐工厂的破圈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7 21:49:49 浏览量:1
作者|莉拉
“星帝奖拿到手软!想要《永夜星河》演唱会。”
“歌单循环到现在,每次听都能想起剧情名场面。”
就在前天,2025年腾讯音乐娱乐盛典(TMEA)上,恒星引力音乐工厂凭借《永夜星河》影视原声带(OST)斩获 “年度影视OST专辑”。这是其继2023年《苍兰诀》OST包揽“年度专辑+年度单曲”后,第二次拿下这个奖项。
至此,这家以剧集闻名的公司,成为国内唯一达成此成绩的影视音乐团队。
颁奖当晚,“永夜星河看似播完了实则还有招”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话题里,《永夜星河》的剧粉和OST粉迎来了一次久违的团建,一面怀念追剧时刻,一面感叹音乐制作的精细度,足见“小永夜”剧集的长尾效应,以及OST的能打程度。
该OST在国内全平台总收藏量成功破 2000万,7首歌曲评分破90分,其中《寄明月》《凝眸》形成破圈效应,还带动“沉浸式听歌”活动超3万用户参与,哪怕在完结8个月之后,OST仍然拉动着平台会员拉新。
在成立7年的时间里,恒星引力早已用许多首“爆曲”证明了在音乐市场上的含金量,让影视音乐已从剧集 “附属品”,升级为与剧集并肩的“全民爆款”。
(恒星引力音乐工厂 2024年9首爆款金曲)
用户反馈与行业奖项的双重认可,印证着恒星引力音乐工厂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生态:通过自主制作让OST强化剧情沉浸感、延续 IP长尾价值,更以“影视+音乐”全链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既靠概念专辑实现 “自我造血”,又串联歌手资源、用户互动与商业衍生,形成“剧火歌爆、歌带剧热” 的正向循环。
这种将音乐视作独立内容产品的逻辑,不仅是其领跑赛道的核心优势,更标志着其从 服务自家 IP 的音乐制作团队,向具备内容输出、人才孵化、商业变现能力的行业级音乐厂牌进阶。
七年深耕,两座奖杯,凭什么是恒星引力?
事实上,影视OST这个赛道竞争已然很激烈,2023年影视OST市场年产出就近6000首。这其中,只有极少数公司能形成又记忆度、认知度,并持续创造市场认可的音乐内容。
当《永夜星河》再次拿下“年度影视OST专辑” 时,恒星引力音乐工厂不仅解锁了“二封”的行业新纪录,更意味着在影视 OST这片红海市场里,在千篇一律“爆剧带爆曲”的偶然性中,他们走出了一条以系统化、专业性制胜的路径。
要理解这两座奖杯的分量,就得理解TMEA的在音乐行业的“权威”。
作为覆盖亿级用户的音乐盛典,其影视OST类奖项的评选并非单一考量数据热度,而是兼顾音乐制作水准、播放热度等市场传播度、影视关联效应这三个核心维度。
它既需要专业评审认可编曲、演唱的艺术价值,也需通过TME三平台(QQ音乐、酷狗、酷我)的热度验证市场传播度,更要考察音乐与剧集的契合度是否能实现 “1+1>2” 的 IP 增值。“专业+市场 + IP”的三重标准,让奖项含金量拉满。
时间回到2022年,《苍兰诀》的横空出世,为恒星引力的音乐版图打响了关键一枪。彼时,该剧OST不仅包揽TMEA“年度影视OST专辑”与“年度影视单曲”(《诀爱》),更创造了现象级传播:专辑全平台总收藏量超4000万、视听人次突破1.5亿,《诀爱》不仅让沉寂多年的歌手詹雯婷重返大众视野,更成为街头巷尾循环播放、各大综艺争相翻唱的hitsong。
这打破了“影视OST只能依附剧集热度”的固有认知,让行业看到:优质的影视音乐完全可以脱离剧集本身,成为独立的流行文化符号,甚至反向带动IP破圈。
这份成绩,并非一鸣惊人的偶然,而是恒星引力从成立之初就埋下的长期主义伏笔。
从公司成立那天起,恒星引力就没把音乐当影视的“配角”。创始人王一栩明确将音乐列为“必须主控的核心业务板块”。无论是早期的《追球》《怪你过分美丽》,还是大火的《苍兰诀》《永夜星河》,所有主控的项目,恒星引力都会用自己的团队负责剧集音乐的制作与把控。
王一栩也会以制作人的身份参与每一张概念专辑的制作。从歌曲词曲的创作把关,再到选择歌手,再到歌曲的上线时间,他都会与音乐团队一同决策,每张专辑的筹备时间都在近一年的周期,所有的编曲与歌词都是团队不断推翻不断斟酌后的最优解。
在制作上,恒星引力音乐工厂也力求与剧情设定的深度绑定,《寄明月》的国风电子风格与《永夜星河》系统设定、穿越者的主线就相当契合。而两位主角演唱的《澎湃》和《凝眸》都与其人物的故事互文。
好的音乐会让听众后劲十足,在《凝眸》评论区,到今年7月仍然有听众真情实感评论:“听一万遍都不会听腻……我这个人从来不喜欢听ost,但唯一这首歌我特别喜欢。”
每一首歌的上线节奏,也都是根据剧集播放节奏提前策划。以《永夜星河》为例,《寄明月》作为推广曲,先于剧集上线时间上线,为剧集预热。在剧集播出期间,恒星引力还推出了拥有“竹林四侠”团魂的“墨镜版”“乱唱版”,与剧中四人的群像相对应,既呼应了剧情,又是对剧粉的一次回应。
早在《永夜星河》项目初期,便有大量粉丝通过留言、私信反馈,认为《寄明月》的曲风与剧集 “穿书奇幻” 的设定高度契合,呼吁剧方购买版权用作OST。恒星引力在第一时间就回应了粉丝的期待,但他们并没有用常见的买版权,照搬到剧集中的一贯定式。
而是在采买版权后,做了适配剧集调性的重新编曲、录音制作,为强化情感共鸣,还专门策划唱跳MV的拍摄——不仅打造了贴合剧集风格的MV,还同步推出舞蹈室练习室版本、艺人原拍花絮、幕后制作特辑等多维度内容,让粉丝既能通过 MV 重温剧情氛围,也能透过幕后细节感受制作团队的用心。
这些版本上线后,迅速引发粉丝共鸣,评论区全是剧粉的正反馈:“没想到剧方真的听进去了!”“这部剧真的很有活人气息,无论是演员还是官方,好喜欢这种氛围” ,足见恒星引力对用户需求的重视与内容制作的诚意。
恒星引力的音乐布局,早已从“服务剧集”的单一诉求,升级为每部剧、每张专辑都有系统策划的产业思维。在剧集之外,恒星引力音乐工厂也在做音乐垂直领域的概念专辑,2021年推出的《城市星空下的声音》,其中《慢慢》等好几首歌成了热曲,反向为后续的剧集积累了影视音乐。
如今,这种深耕终于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永夜星河》OST不仅再度问鼎TMEA,更交出了国内全平台总收藏量成功破 2000万、总评论量超120万、7首歌曲评分超90分的亮眼成绩单。
其中《凝眸》多版本(丁禹兮、张远、王心凌)均创播放与互动纪录,进一步验证了恒星引力的强大的歌手储备资源,以及稳定的制作输出、多样化发行的能力。
恒星引力早就跳出了“单IP爆款”的偶然,摸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以 IP 为底,把音乐当独立产品做,既懂艺术,又懂市场。这种能持续出好作品的能力,不仅让他们在 OST赛道站稳了脚跟,更成了做 IP全链路的 “王牌”。
音乐不是配角,是IP全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影视OST每年产出一大堆,但具备传播度与记忆点的爆款作品占比极低。大量OST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古风题材剧集多堆砌民乐元素,甜宠题材沿用固定轻快旋律,音乐本身缺少辨识度,只能依靠剧集的市场表现定生死。
很多时候,“剧火歌红”成为默认路径,若剧集未形成市场声量,即便音乐制作精良,也难以触达核心受众。
但恒星引力在音乐领域的成绩验证了一件事:影视音乐与剧集IP本应是“双向赋能”的共生关系——优质音乐可提升剧集话题热度、延长IP长尾效应,而爆款剧集能为音乐提供初始流量入口。
音乐的价值绝不应局限于剧集流量,其独立的内容属性与商业潜力才是恒星引力持续在挖掘的新大陆。
这种认知,正是恒星引力构建IP全链条运营体系的核心逻辑: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基底,串联剧集、音乐、漫画、动画、衍生开发等多元环节,使各板块既能独立输出内容,又可以形成协同效应。
王一栩始终将观众称为用户,而恒星引力作为IP运营者的任务便包括两点,保证其产品质量,以及不断地优化用户的消费体验。在这一体系中,音乐这种内容形态很可能通过本身的情感共鸣和高传播性,成为IP破圈的关键一环。
首先是把IP和音乐的融合给打透,玩出新意的同时,与IP本身的特性深度结合,将音乐变成IP生态的一部分,让音乐成为IP的受众入口。《苍兰诀》播出期间,单曲《诀爱》采用 “高潮联动”的打法:歌曲待剧集推进至情感高潮时发布,与“苍兰cp”关键剧情深度绑定,推动话题 #诀爱一响诀症发作#刷屏,助推剧集热度登顶。
直到播出的两年后,小红书仍有热帖写:“近五年来,最火的OST——诀爱,直接断层,其他的根本没法比。”;在社交媒体上《诀爱》的BGM已经变成了“那个夏天”代名词。今年6月詹雯婷现场重唱《诀爱》的视频在抖音上仍破15w赞。
而去年11月的《永夜星河》,《寄明月》唱跳mv在抖音上点赞破400w,练习室版本的也接近300w点赞,被网友称为“最会营业的官方”。
《永夜星河》更以10首风格多样的歌曲,不同主演、歌手不同版本的翻唱,让剧粉“按歌忆剧情” 形成二次传播,未观剧用户则受音乐吸引转化为剧集IP受众,构建“歌带剧、剧推歌”的正向循环。
在商业价值开发维度,音乐为恒星引力 IP 拓展了多元变现路径。区别于传统OST “依赖平台播放分成”的单一模式,恒星引力构建了多渠道发行、传播的生态。
仅2024年,恒星引力音乐工厂就发布了两张概念专辑,19首影视OST,两首概念单曲,在三大音乐平台拥有千万级的播放量,千万级收藏,在短视频平台也持续霸榜,作为bgm被使用1500万+次,音乐投稿相关视频总播放量也超了200亿。抖音上一个诀人的合唱视频,点赞数高达84.5w,评论多达8.8w条,这条视频已经成为诀人心里的白月光,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想念《苍兰诀》的粉丝在评论区活跃。
同时,授权层面,《诀爱》《凝眸》等单曲高频在综艺节目中被翻唱,IP影响力持续破圈,变现价值不断提升。
2023年恒星引力还联合手机天猫,打造了一次元宇宙3D音乐节,以IP经典OST为核心,与东方幻想经典场景结合,吸引了超千万用户参与,整体曝光量突破13亿。
线下的衍生开发上,恒星引力推出了《永夜星河》OST实体黑胶专辑,在QQ音乐拿到双金唱片荣誉,实现了“音乐内容+实体商品”的价值叠加。
这种多维度布局,使音乐从IP中的成本环节转变为IP商业价值的新增长点,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推动IP价值最大化。
此外,恒星引力还通过音乐业务储备了人才资源库,为行业输送内容的同时让音乐人能够被看到。《苍兰诀》助力歌手詹雯婷重回大众视野,《永夜星河》推动虞书欣、丁禹兮等演员跨界音乐领域获得认可,同时通过与张远、王心凌等实力歌手合作,为行业注入活力,也强化了自身音乐厂牌的专业口碑。
恒星引力用自己一直以来在IP布局上的经验与眼界,让音乐不再是附属品,而是兼具情感赋能、热度助推与商业变现功能的取巧之处。这种对IP的全链条运营以及长线思考,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样本——优质IP的生命力,从来不只是单点的爆发,而是全线生长。
打造行业级音乐厂牌:从制造爆款到创造文化
所以,仅用“爆款制造者”定义恒星引力音乐工厂,本质上低估了其真正的野心。
在影视音乐行业“单个爆款多、持续生态少” 的现状下,恒星引力早已跳出追着爆款跑的逻辑,转而构建独属于自己的内容文化生态——这才是其能锚定行业头部地位的核心。
现在的影视与音乐市场正集体向精品化转型:观众不再满足于形式大于内容,仅仅听个热闹的OST,而是期待音乐本身就能成为IP的记忆点,勾起他们的共鸣。平台更倾向于与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团队合作,而非押注单一爆款。
这种趋势下,兼具“IP理解”“音乐创作”双能力的厂牌,才会是未来行业的稀缺资源、必争之地。
恒星引力踩中了这一需求。不同于大多数单纯的音乐公司“脱离IP”做概念、传统影视公司只着眼剧集“不把控音乐”,它既懂《永夜星河》“穿书奇幻” 需要 “赛博古风” 来匹配,也能自主把控从作曲、演唱到发行的全流程。这种双重buff的叠加,让其在内容契合度、制作效率、商业变现上都走出了差异化的路,领先赛道也不意外。
未来,恒星引力的音乐生态早已不局限于为剧做OST。从创作者到消费端,恒星引力正搭建一条完整的链路:在内容端,除了绑IP的影视原声带,还计划推出歌手合作专辑。王一栩在TMEA颁奖时表示:“未来我们会跟很多合作过的歌手,推出一张独立的专辑,在原有OST基础之上,策划更多的概念专辑和限定单曲。”
而音乐产品的制作与发行一旦打通,形成体系化地内容生产,自然会有音乐消费者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买单。这种 “创作-发行-消费” 的闭环,让其音乐真正成为独立的内容产品,释放其商业价值和内容价值。
能支撑这一切的,是恒星引力对内容的极致把控——从IP立项时的音乐风格定位,到核心制作团队的长期培养,再到对用户情感需求的精准捕捉。
内容做基础,生态做支撑的组合,让恒星引力不仅能持续输出《诀爱》《慢慢》《消散对白》这样有市场爆发力的作品,更能沉淀出独特的音乐厂牌文化——比如提到 “东方奇幻IP音乐”,观众会先想到《苍兰诀》的OST;提到赛博国风,就会联想《寄明月》。
从制造爆款到创造文化,恒星引力音乐厂牌的价值,早已超越 “做出几首好歌”:它不仅打破了OST的边界,为影视音乐行业提供了从“剧带歌”到“剧与音乐双向奔赴”的转型样本,也证明了音乐不仅能赋能IP,更能成为定义赛道的核心力量。
随着在音乐品类、IP生态、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探索,恒星引力音乐工厂或许会真正带来影视音乐行业的新潮流,从赛道领跑者变成定义者,成为独立的行业级音乐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