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3岁才明白:从小让学特长和不让学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很明显
发布时间:2025-08-26 00:07:21 浏览量:1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爸,我又被拒绝了。"电话里儿子的声音带着颤抖。
苏建民握着手机的手开始发抖,脑海中突然闪过去年在酒店里见到的那一幕。
那个在台上优雅弹奏钢琴的身影,那个被酒店经理毕恭毕敬对待的年轻人。
三十年前,苏建民嘲笑邻居让孩子学钢琴是浪费钱。
"好好读书就行,学那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他坚持让儿子把所有时间用在课本上。
邻居家的孩子每周去学琴,他的儿子每天做习题。
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苏建民一直觉得自己的路子更对。
五十三岁的苏建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从小让学特长和不让学特长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很明显。
01
苏建民坐在沙发上,看着对面墙上儿子的毕业照出神。照片里的晨辉穿着学士服,笑得腼腆。那是两年前的事了,那时的苏建民还以为,儿子大学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
照片旁边的相框里,还放着一张晨辉小学时的获奖证书,那是三好学生的奖状。苏建民当时多么骄傲,逢人就夸儿子学习好。
墙上的石英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已经快七点了。客厅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那是陈秀芳精心准备的晚餐。
"建民,吃饭了。"妻子陈秀芳从厨房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锅铲。她看了看丈夫疲惫的神情,心里也不好受。
"来了。"苏建民应了一声,起身走向餐桌。膝盖有些酸痛,这是长期在工厂干活落下的毛病。
饭桌上摆着两个菜,一荤一素,还有一碗汤。这是他们家三十年来不变的配置。红烧带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青菜清淡爽口,紫菜蛋花汤热气腾腾。
陈秀芳盛好米饭,递给他,还贴心地夹了块鱼肉放在他碗里。
"今天下午去菜市场,碰见老赵媳妇了。"陈秀芳边吃边说,声音里带着一丝酸楚,"她跟我炫耀,说文轩又升职了,现在是部门经理了。还说公司准备派他去国外培训呢。"
苏建民夹菜的手顿了顿。老赵的儿子文轩,比他家晨辉大一岁,从小就是邻居家的孩子。小时候两家住得近,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那时候看起来,两个孩子差不多,都很聪明活泼。
"还说什么呢?"苏建民问,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漫不经心。
"还说文轩买了新车,宝马的。"陈秀芳叹了口气,放下筷子,"三十多万呢。人家老赵媳妇说话的时候,那个得意劲儿。咱们晨辉都毕业两年了,工作还没着落。我听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苏建民放下筷子,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前段时间在小区里碰到的那些老同事,人家的孩子不是在银行就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稳定收入不错。只有他家的晨辉,到现在还在家里投简历。
晚饭后,苏建民在阳台上抽烟。夏日的黄昏还带着些许燥热,远山如黛,夕阳渐沉。
楼下的院子里,几个老邻居在遛弯聊天。他们的话音在晚风中清晰可闻。他听见其中一个声音,是老赵那熟悉的嗓音。
"我家文轩啊,现在不光白天上班,晚上还去酒店弹钢琴。"老赵的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骄傲,"一个月光弹琴就能挣好几千。这孩子从小就有这个天赋,现在总算派上用场了。"
"真的假的?弹钢琴还能挣钱?"另一个邻居张大爷问,声音里满是惊讶。
"当然了,现在这些高档酒店都要现场演奏。"老赵继续说,"文轩从小就学这个,基础扎实得很。前两天还有个老板听了他弹琴,直接就谈起了长期合作。这一场下来,比普通人一个月工资都多。"
苏建民听着,心里更不是滋味。他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尼古丁在肺部扩散,带来短暂的麻痹感。
他想起了三十年前的事。那是1994年的夏天,文轩和晨辉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
两个小家伙穿着开裆裤,脸上总是挂着天真的笑容。老赵突然提出要让文轩学钢琴,这在当时的工人家属区里可是新鲜事。
"学那个干什么?"苏建民当时就反对,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孩子应该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学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钢琴。"
"孩子嘛,总要有点特长。"老赵说,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我小时候就想学乐器,家里没条件。现在有能力了,总得让孩子试试。"
"特长?"苏建民嗤之以鼻,声音提高了好几度,"好好读书就是最大的特长。你看现在那些有出息的人,哪个是靠弹琴成功的?都是靠考大学出来的。钢琴能当饭吃吗?"
老赵没跟他争辩,只是笑笑。那种温和的笑容让苏建民更加坚信自己是对的。第二个月,文轩就开始每周三次去学琴。每次两百块的学费,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苏建民的工资也就五百块,老赵家的情况差不多。邻居们都在背后议论,说老赵家疯了。
苏建民觉得老赵疯了。那些钱够买多少辅导书,够报多少补习班。他仔细算过账,一年下来光学琴就要花三千多,这都够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而他对晨辉的要求很简单: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其他的都是浪费时间。
他给晨辉买了各种练习册,语文、数学、英语,应有尽有。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作业,发现错题就要分析原因。周末也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上辅导班就是在家复习。
02
那些年里,文轩放学后要去学琴,晨辉放学后就做作业。文轩周末要练琴,晨辉周末就补习。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苏建民总觉得自己的路子更对。
每次听到隔壁传来的琴声,他心里都会暗自得意:看吧,我们晨辉正在做数学题呢,这才是正经事。
院子里的其他邻居也经常议论这两家的做法。有人支持苏建民,认为孩子就该专心读书;也有人觉得老赵有远见,孩子应该多学点本事。但大多数人还是观望,想看看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
直到初中的时候,事情开始有了变化。
市里的重点中学要招特长生,文轩凭着钢琴特长轻松进了最好的班级。那天老赵高兴坏了,逢人就说儿子考上重点中学了,还是免学费的特长生。晨辉的成绩也不差,但只能进普通中学。
"没关系,"苏建民安慰儿子,也安慰自己,"成绩好才是硬道理,什么学校不重要。到了高考,还是看真本事。"
但他心里开始有些不安。晚上躺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脑子里想着这件事。
高中三年,两个孩子的差距更加明显。文轩在学校里参加各种活动,什么文艺演出、社团活动,样样都有他的身影。每次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台上总能看到文轩的身影。
同学们都喜欢他,老师也器重他。苏建民有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听到好几个家长夸文轩有才华。
晨辉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但性格却越来越内向。除了学习,他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同学邀请参加活动,他总是推辞说要复习。慢慢地,同学们也不再邀请他了。
"这样也好,"苏建民对陈秀芳说,"专心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那些花里胡哨的活动,都是不务正业。"
陈秀芳点点头,她一向支持丈夫的决定。但看到儿子越来越沉默,心里也有些担心。
高考结果出来了,两个孩子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专业还挺相近。苏建民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那天晚上他难得多喝了几杯酒,觉得总算证明了自己。
大学四年里,苏建民很少听到关于文轩的消息。偶尔碰见老赵,也只是简单聊聊天气和身体。
倒是晨辉经常打电话回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学期的奖学金他都能拿到,成绩名列前茅,这让苏建民很骄傲。
直到大四快毕业的时候,苏建民才知道文轩在大学里都做了些什么。
那天在小区门口碰见老赵,老赵兴奋地告诉他:"文轩找到工作了,一家外企,待遇挺好的。人事经理对他印象特别好呢。"
"我们晨辉也在投简历。"苏建民说,心里还是很有信心的。
"文轩说是因为他在大学里搞过乐队,参加过好多活动,面试的时候很有优势。"
老赵继续说,脸上满是笑容,"现在的用人单位不光看成绩,还看综合素质。文轩说他们班成绩最好的几个,反而找工作有些困难。"
苏建民心里咯噔一下,但嘴上还是说:"成绩好的不愁找不到工作。"
事实证明,苏建民错了。
晨辉的求职路走得异常艰难。简历投出去如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了面试机会,也总是在最后一轮被刷掉。每次失败后,晨辉都会沮丧好几天,话越来越少。
"爸,面试官说我各方面都不错,就是缺少点什么。"晨辉在电话里说,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挫败,"他们说我没有什么特色,太普通了。"
苏建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儿子。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错了。那些夜晚,他经常失眠,脑子里反复想着这些年的选择。
去年春天的一个晚上,苏建民参加原来单位的聚会。地点选在市里最高档的酒店,一楼的大堂里有钢琴演奏。金碧辉煌的装修让他有些拘谨,水晶吊灯闪闪发光,大理石地面光洁如镜。
苏建民正和老同事聊着退休后的生活,突然听到钢琴声响起。优美的旋律在大堂里轻柔地流淌,让原本热闹的环境瞬间安静下来。
他下意识地朝钢琴方向看去,这一看,整个人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