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创新学前音乐教育 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发布时间:2025-08-29 05:48:29  浏览量:1

□ 汪雅茜

音乐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学前音乐教育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是幼儿认知、情感、创造力与社交能力协同发展的催化剂。然而,传统的学前音乐教育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歌曲教学或机械的节奏训练,难以充分发挥出音乐对于幼儿心智成长的潜在价值。深度探索学前音乐教育的模式创新,不仅是对艺术教育革新的生动落实,更是对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深刻回应。相关教育者应以科学理念为指引,以创新实践为支撑,真正让音乐成为滋养幼儿心灵、赋能综合发展的源泉。

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在学前音乐课堂上,教师可创新开展融合多元艺术元素的综合音乐教育,将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在丰富音乐教育内容的同时,为幼儿提供多维艺术体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力。

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音乐与美术的跨界联动环节,通过音乐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引导幼儿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尝试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在聆听音乐时的所思所想。用美术的方式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具象化的呈现,以此增强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声音调色盘”等活动环节,为幼儿播放爵士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而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状况,引导其进行绘画创作。其间,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为其提供既定的颜色和图画样本,带领他们创作作品;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中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其自由选择色彩和工具,进行自由创作。

类似地,教师还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相融合,实现音乐与舞蹈的韵律共舞。即通过播放既定音乐片段,引导幼儿在音乐的节奏中舞动身体,带领幼儿深度感受音乐的韵律,并借由舞蹈动作表达音乐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排演童话音乐剧,借由不同的舞蹈动作演绎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舞蹈表演和台词创作,以此增强对不同音乐的理解,提升课堂参与感。如对于长笛的清脆,可以设计较为轻盈的舞蹈动作;对于大提琴的低沉,可以用缓慢的移动演绎等,综合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戏剧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为其综合素养的养成和提升积蓄能量。

引入多元教学方法。在学前音乐教育场景中,积极引入多元教学方法,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进而全方位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

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将学前音乐教育有机嵌入游戏场景,即以游戏为载体,最大限度释放幼儿天性,同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声音游戏,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幼儿依次发散想象力去猜是什么声音,并上台分享听到声音后的具体感受,通过游戏的方式提升幼儿对于声音的分辨能力。还可根据音乐节拍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鼓励和引导幼儿随着音乐的律动轮流上台完成既定动作,如此,既能培养幼儿的乐感,还能帮助其逐渐习得社会交往规范。

情境式教学。教师可依据音乐作品内容和风格为幼儿创设具体的体验情境,让幼儿扮演音乐中涉及的各种角色,进而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故事。如,在教幼儿学唱儿歌《小兔子乖乖》时,教师可在教室内为幼儿布置兔窝场景。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开展互动式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整合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动画音乐视频素材,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让幼儿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如,在教幼儿学唱儿歌时,同步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短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歌词。或借助交互式软件,引导幼儿进行音乐创作和游戏。如,用手指在教学屏幕上画出不同的音符,进而组成简单的旋律;选择不同的乐器图标,尝试不同的音色组合,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发现音乐的独特魅力。

当学前音乐教育真正融入幼儿的成长脉络,当每个幼儿都能在音符中自由表达和快乐创造时,其综合素养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兼具审美感知力、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