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一年,为何少见学生脸上的笑容?
发布时间:2025-09-01 10:34:54 浏览量:4
去年春天从国外回来,至今在国内生活了一年有余。走在街上、路过学校时,我总习惯留意孩子们的模样,却渐渐发现一个让人心头发沉的现象——学生们的脸上,鲜少能看到舒展的笑容。无论是背着沉重书包匆匆赶路的小学生,还是课间十分钟趴在桌上补觉的中学生,他们的眉宇间常攒着一丝疲惫,眼神里多是对周遭的淡然,连嘴角扬起的弧度,都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
这种“少笑”的状态,藏在日常的细节里。清晨七点的公交站,穿校服的孩子大多低着头刷单词APP,或是抱着课本念念有词,即便和同学同行,对话也多围绕“昨晚作业写到几点”“这周末要补哪门课”;傍晚路过培训机构,玻璃门后坐满了穿着校服的身影,有的对着奥数题皱眉,有的盯着钢琴谱练指法,连抬手揉眼睛的动作都透着匆忙。有次在公园碰到几个刚结束补习班的孩子,问他们“想不想在这儿玩会儿滑梯”,领头的男孩摇摇头:“不了,回家还得写三张卷子,妈妈说下周要模拟考。”语气里没有不情愿,倒像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学生时代本就该刻苦,可“刻苦”不该与“笑容”对立。我想起以前在国外交流时,见过当地孩子带着画板去公园写生,哪怕画得歪歪扭扭也笑得得意;见过中学生在操场踢着破了边的足球,输了球也会勾着对方肩膀开玩笑。他们并非没有学业压力,只是压力之外,总有留白的时间——可以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可以和朋友争论动画片的剧情,可以为了一次小小的手工成功欢呼。而现在身边的孩子,时间被切割得像块密不透风的拼图:课堂、作业、补习班、兴趣班(大多是父母眼中“有用”的兴趣),连周末都被排得满满当当,仿佛稍一松懈就会落后。
更让人在意的是,“不笑”似乎成了一种隐性的“常态”。有次和朋友聊起这事,她是小学老师,叹气说:“不是孩子们不想笑,是他们没力气笑了。”她班上有个女生,画画很有天赋,作业本背面总偷偷画些小动物,可最近连这笔“偷偷的快乐”都没了——因为妈妈给她报了编程班,说“画画不能加分,不如学点实用的”。孩子某次上课走神被批评,站在讲台旁掉眼泪,说“我好久没见过傍晚的太阳了”,听得人心里发酸。
我们总说“孩子是天生的乐天派”,可当“快乐”被贴上“浪费时间”的标签,当“成功”被简化为“分数和名次”,他们脸上的笑容,自然会一点点被磨掉。其实孩子的笑很简单:是课间能和同学追着跑两分钟,是老师夸一句“这道题解法很巧”,是放学能抱着篮球在操场疯玩半小时,是有人问一句“你今天开心吗”。
这一年多的观察,让我常想起小时候趴在田埂上看云的夏天——那时作业不多,放学能疯跑,笑容是不用刻意找的。现在只盼着有一天,路过学校时能看到,孩子们背着不那么沉的书包,眼里有光,嘴角有笑,能为一朵云的形状争论,能为一阵风的凉意欢呼。毕竟,少年人的脸上,本就该盛满笑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