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钱没了,人疯了:中产家长,批量崩溃

发布时间:2025-09-01 13:32:53  浏览量:3

每到暑假,短视频里就会冒出一堆吓唬家长的话:

一年级暑假最关键,二年级暑假最危险,三年级暑假是转折点,四年级暑假决定未来……

这些话术乍一听好像“醍醐灌顶”,实际上就是一颗“焦虑炸弹”。通过算法精准投喂,瞬间击中家长的软肋。父母一慌,钱包就松了。

于是,培训班、衔接课、学霸营接连登场。

只要家长心里冒出“不能落下”的念头,哪怕再精明,也会被一块钱的“体验课”拽进坑里。

1块钱其实不是买课,而是卖掉了家长的手机号和焦虑。

很快,所谓“助教老师”会加微信,天天轰炸——发学习资料、拉群互动、营造紧张氛围。

群里甚至还有“演员”充当家长,配合演戏:有人晒付款截图,有人说名额快没了。

家长越看越心虚,最终交钱报名。

这不是教学,而是营销。社群成了反应堆,把焦虑烧到最高温。

01

补课班火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满足于正常进度了。它们开始卖“超前学”。

幼儿园的小孩,被拉去背拼音、做奥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暑假就要学完三年级的内容。

初中更离谱,有机构搞“三年课程压缩班”,承诺一个暑假学完初中三年知识。

这还不够,高中又要提前学,搞什么“清北名师特训营”。

等到高三毕业,连大学也不放过,“高大衔接班”横空出世,宣传“提前学四六级、高数,赢在大学起跑线上”。

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三五万一套的课程,动辄几十万的“保研班”,比学区房还烧钱。

家长咬牙掏钱,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一点点榨干了。

学得多不等于学得好,提前学也未必能跑得远。孩子兴趣没了,学习成了折磨,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02

有人说:“那我不搞应试,给孩子报点兴趣班,总行吧?”

可现实是,兴趣班同样被卷进了竞争。围棋、钢琴、编程……个个被包装成“人生必备技能”。

哪怕孩子没兴趣,家长也要硬塞进去。

因为机构会暗示:“不学,孩子简历就不好看,将来可能落后。”

北京小升初明确说证书不算,但培训班马上换个说法:“综合评价也要看特长啊。”家长怕吃亏,只能继续报。

明星家长也一样。黄圣依曾在节目里晒过儿子的课表,从钢琴到编程一应俱全。

于是普通父母更慌:别人家条件好还这么拼,我能不拼吗?

兴趣班成了另一种“安慰剂”。孩子学得累,家长心里却觉得稳妥。可是,稳的只是父母的焦虑,并不是孩子的未来。

03

家长焦虑,不只是被骗,而是制度本身就很残酷。

北京的中考卷得厉害,分数线高得离谱。一分能拉开一个操场的人数,差一点就可能进不了重点。

河北一些学校甚至曝出过劝后进生签“放弃中考承诺书”,让孩子主动退出。

这种压力下,哪有家长敢松懈?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毕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孩子“不行”。

于是,补课班和制度形成了合谋:一个放火,一个卖水。结果就是,家长砸钱,孩子透支。

如今的中小学生,大多是80后父母的孩子。

这代父母,年轻时信奉“赏识教育”,曾暗暗发誓绝不打骂孩子。

可轮到自己养娃,却发现不逼不行。孩子玩游戏、刷动漫、搞二次元,一点都不把成绩当回事。

父母想硬管,却又怕自己变成当年最讨厌的“专制父母”。

于是,他们尴尬地夹在中间:一边是应试教育的高压锅,一边是孩子的个性叛逆。结果活成了“两头受气”的一代。

当年韩寒一句“七门功课红灯,照亮前程”,曾让他们觉得潇洒。

可现在,他们亲眼见到90后博士竞争公务员岗位,见到疫情冲击下的裁员浪潮,才明白:理想很美,但现实更残酷。

于是,他们彻底倒向了应试教育,心甘情愿“卷”。

04

十几年前,大家还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可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现,读书只是“守住命运”。

富裕家庭有更好的资源,哪怕卷不动,也能出国镀金;而普通中产没有退路,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抱住应试赛道,不被甩下去。

教育早就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赤裸裸的社会分层工具。

那些“清北附小”“名校直升”,把资源牢牢锁在自己的圈子里。剩下的,只能让中产家长拼命掏钱,去保住一个“向上”的幻想。

减负政策?说得再好听,也挡不住补课班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减下去的,只是没钱的家庭;减不下去的,是那些三年级就学初中知识的“卷王”。

为什么家长这么容易中招?其实原因很简单——“怕孩子掉队”。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刻板印象威胁”。当孩子被贴上“差生”“落后”的标签,就算他本来不差,也会越来越自卑,最终真的掉队。

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被边缘化。

所以,培训班只要制造氛围:别的孩子都在学,你家不学就完了。家长就立刻心慌。

这种恐惧一旦启动,比天价学费还可怕。

因为钱没了可以再赚,孩子掉队却像是“不可逆”。于是,中产家长被牢牢锁死在焦虑的漩涡里。

更让人无力的是,即使孩子拼命学,未来的社会也未必还认这些东西。

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大量岗位,过去以为“稳定”的工作,说不定几年后就不值钱了。

父母们辛苦砸钱,让孩子从小拼命,结果等他们真正进入职场,可能发现很多知识早就被机器取代。

到那时,真正重要的不是提前学多少,而是有没有兴趣、创造力和心理韧性。可这些,正是被过度教育一点点磨掉的。

05

所以,现在的场景很讽刺:

家长在朋友圈炫耀孩子成绩,背后却偷偷叹气;孩子在补课班里昏昏欲睡,家长还在拼命砸钱。

钱没了,心更乱。很多父母本来就承受房贷、车贷压力,如今还要加上补课费、兴趣班费,整个人都快崩溃。

他们既不敢停,又不敢算账。停了怕孩子掉队,算了怕自己先疯。

这就是中产教育焦虑的真实写照:既不富裕到可以躺平,又不贫困到彻底放弃,只能在夹缝中硬撑。

教育,本该是帮孩子认识世界、找到自我。可在焦虑的裹挟下,它变成了流水线上的“阶层守卫战”。

这场战争里,机构赢了,政策摇摆,父母焦虑,孩子最惨。

当一个个暑假被掏空,当童年被一次次透支,再聪明的孩子,也可能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好奇心和热情。

未来不会因为提前学就更好,真正能走得远的,永远是那些保有兴趣、敢于探索、能独立思考的人。

可惜,如今的教育环境,正在把他们逼成“应试机器”。

钱没了,人疯了。焦虑的父母和疲惫的孩子,正一起被困在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里。

或许,最该做的,不是给孩子再报一个班,而是父母先学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