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萨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图,寻访中国杰出音乐家冼星海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5-09-02 07:58:13 浏览量:1
在哈萨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图,寻访中国杰出音乐家冼星海的足迹
主持人:杰出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作品曾响彻中华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而在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城市——阿拉木图,冼星海也曾与当地的音乐家合作,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精神号角,冼星海也被当地人民深深怀念。来听记者郭曦然的报道。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城市东区有一座莲花形状的纪念碑,碑下摆满鲜花,上面用中、俄、哈萨克三种语言讲述着同一句话:“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
中亚异国,有纪念中国音乐家的大街,这让几乎每一位经过这里的中国人都感到欣喜。
1939年3月,抗战烽火弥漫在神州大地,延安一间窑洞里,油灯彻夜点亮,作曲家冼星海燃烧心血,连续六天六夜,创作了8个段落澎湃激昂的《黄河大合唱》,这段旋律让抗战救亡的呐喊化作雷霆响彻华夏。
1940年5月,冼星海化名“黄训”,到莫斯科参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与配乐。次年苏德战争爆发,他辗转流落到阿拉木图。在饥寒交迫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说:
(录音:哈萨克语压混……11月中旬,傍晚,我父亲走过一位清瘦的人,穿着薄毛衣,看到他拿着小提琴,我父亲就折返回来。虽然他不会哈萨克语和俄语,但是能看出来他遇到了困难,我父亲就把他带回了家。)
受战争影响,当时的拜卡达莫夫家已经借住了4位其他朋友,由于实施严格的物资配给,口粮也很不宽裕。但是,拜卡达莫夫没有犹豫。拜卡达莫娃说:
(录音:哈萨克人有句谚语:分食最后一片面包。当时我家在院子里种的蔬菜,拿到集市上换食物。我祖母连夜为他改大衣……压混)
在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找到一份音乐指导的工作。其间,他将哈萨克民族音乐的豪迈气韵融入创作,相继完成《民族解放》《满江红》等多部作品。他与拜卡达莫夫共同创作的音乐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精神号角。
8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阿拉木图的街头,当得知我们是来寻访冼星海的中国记者,很多当地人主动向我们表达对冼星海的尊敬与怀念。
(录音:A:我住在这附近30年了,自小就知道冼星海。这个纪念碑在这里很有名,经常有人献花,有中国人,更多是当地人。
B:冼星海的作品在我们这很多人都知道,他歌颂了我们的民族英雄,也有作品鼓舞过你们抵抗日本侵略。我很喜欢他,我也希望有一天到你们的国家学习,学习你们的技术,回来服务我们的祖国……压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