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朋发长文道歉:因我不恰当比喻让感到不舒适的家人说声抱歉
发布时间:2025-08-31 20:21:00 浏览量:1
花1500元就能与偶像合影,付911元却只能远远观望——苏有朋音乐会的一场票价风波,意外揭开了粉丝经济中最为敏感的那条界线。 当这位初代偶像用“卖艺不卖身”来回应对合影不满的粉丝时,他可能没想到,这句话会在舆论场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这场争议始于2025年8月底,苏有朋宣布将在9月11日生日当天在北京举办“B-Side限定音乐会”。 音乐会设置了两档门票:VIP票售价1500元,包含优先入场、10人合影及亲签海报;普通票911元,则仅包含观演资格。 这种区分在演出市场并不罕见,但却成为了本次争议的导火索。
由于VIP票数量有限、极难抢购,部分未能抢到的粉丝在超话中发声,要求普通票也应开放合影权益。 面对粉丝的合影要求,苏有朋在社交平台回应称:“這是音乐会不是合影会。 我卖艺不卖身。 不爱音乐的人別來了,枉费伙伴们不计成本办单场”。 这番话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网友立场迅速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其言论合理,强调音乐本质是欣赏演出,合影仅为附加权益,不应要求全员享有。 他们也理解艺术家希望观众关注音乐本身的初衷。反对声音则指出该比喻具有“侮辱性”且逻辑难以自洽——如果VIP合影不算“卖身”,那这个比喻就毫无意义;如果算,那设置VIP合影权益的艺人自己又将置于何地?
随着争议不断发酵,苏有朋选择在8月29日晚发文道歉。 他解释称,“卖艺不卖身”是“比喻欠妥”,原意是希望粉丝“为音乐而来”,而非只为了“一张老脸”购票。 他透露,发文是出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因看到部分粉丝的重点变成“没有合影就不参与”而感到失望。
苏有朋强调,这场音乐会是团队“不计成本”打造的,本希望回归音乐本身。 他在道歉文中详细解释了音乐会的初衷,表示自16场巡演以来,发现大批他自己都以为不存在的早年单飞音乐时期的听众。 那些年的书卡杂志封面卡带歌曲,原来在歌迷的青春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然而,这番道歉并未完全平息风波。 许多网友表示,道歉声明的重点似乎仍在澄清自我而非真正理解粉丝的失落。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希望歌迷把重点放在音乐上,那就干脆都别合影,不要区别对待”。 更有人发现苏有朋第一次怼网友用的是繁体字,第二次长文道歉变成了简体字,质疑“难道人只有在认怂的时候才会考虑的更细致? ”
这场风波揭示了当代演出市场的一个普遍困境:如何平衡艺术纯粹性与商业需求。 苏有朋团队试图通过分级票务满足多元需求,并重申音乐才是演出核心。 另一方面,随着演出市场日益火热,演唱会和音乐会逐渐从“纯表演”转向“体验型消费”,合影、签名、互动等环节成为高价票的标配权益。
这反映了当下演艺生态的尴尬现实:当情怀遭遇商业,当音乐邂逅市场,艺人与粉丝之间那种“被听见”的双向奔赴,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这场争议也折射出偶像与粉丝关系的微妙变化。 在粉丝文化盛行的当下,粉丝对于偶像有着情感寄托,他们渴望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合影等福利便是这种情感需求的体现。
而明星在追求艺术表达时,希望回归作品本身,不希望商业元素或过度的粉丝互动掩盖艺术光芒。 从商业角度看,演唱会门票分级售卖本是常见营销手段,通过不同权益设置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粉丝需求。 但当这种分级触及粉丝对“公平”和“双向奔赴”的认知时,矛盾便容易产生。
VIP与普通票权益差异,让普通票粉丝觉得被区别对待,心理失衡。 站在苏有朋的立场,他渴望打造纯粹的音乐交流平台,希望粉丝关注音乐,这本无可厚非。 可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被放大审视,在回应粉丝诉求时,应更注重沟通方式与措辞,避免情绪化表达。
此次事件中,最让老粉心寒的是VIP票本就数量稀少、抢购难度大,而合影权益的附加更被质疑“割韭菜”。 有老粉直言:“我们不缺那点钱,缺的是被尊重的感觉”。 作为初代偶像,苏有朋凭借《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作品红遍大江南北,后转型导演并多次登上综艺舞台,始终以“亲和力强”的形象示人。
此次事件中,他虽迅速道歉,承认言辞“不恰当”,但将矛盾归因于“部分粉丝因合影不来导致心理落差”,仍被网友批评“推卸责任”。有评论指出:“他的出圈作品本就有限,能到现场的多是追随多年的老粉,一句‘不爱音乐别来’太伤人”。 网友热评中,“戏子无情”的标签被反复提及。
有人翻出他早年与粉丝互动的温馨片段,对比此次“硬刚”态度,感叹“初心不再”。更有粉丝质问:“当年你唱《背包》时说‘粉丝是永远的家人’,现在家人要张合影,就成了‘卖身’? ”也有理性声音认为,票价分级本身合理,但回应方式欠妥:“公众人物说话需谨慎,‘卖艺不卖身’这种比喻太容易引发联想”。
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偶像与粉丝关系的微妙变化。 当老粉情怀遭遇商业化运营,当“为爱发电”的纯粹被附加条件稀释,矛盾便不可避免。 这场争议最终以道歉暂告段落,但它提出的问题仍在演出市场回荡。 真正刺痛人心的,或许并非是某个不当的比喻,而是艺人团队在商业操作中,亲手用“合影特权”划出了粉丝的三六九等,却反过来批评粉丝不够纯粹。
既有设置VIP合影权益来实现变现,又要斥责只求合影的粉丝不够纯粹,难免被质疑是“又当又立”。 从《小虎队》到后来的演艺生涯,苏有朋一直以才子的形象示人,说话做事较为直接。 相比之下,新生代偶像往往更加开放,在演唱会上满足粉丝的各种需求,包括拥抱、公主抱等互动,以及提供合影机会。
这种代际差异也影响了人们对事件的看法。 年轻一代粉丝可能更期待与偶像的互动体验,而老一辈艺人可能更坚持艺术本身的价值。 苏有朋1973年9月11日出生,影视男演员、歌手、电影导演、制片人。 1988年,作为小虎队最小成员“乖乖虎”出道。
1997年,因小虎队解散而开始个人发展。 1998年,主演古装剧《还珠格格》;之后正式转向影视圈。 代表作品:《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倚天屠龙记》《绝代双骄》《刁蛮公主》《风声》《左耳》《嫌疑人X的献身》。 此次音乐会选择在livehouse举办,形式选择了粉丝们呼声最高的livehouse,在生日当天和大家见面唱唱歌聊聊天。
苏有朋本希望千层酥能感受到“被听见了被感受到了”的善意双向承接。 没想到官宣后,一些粉丝们的重点变成了没有合影就不参与了。 这让他心里产生巨大落差,冲动发文。他说自己平常逛超话鲜少留言,但粉丝的心声他都放在心上了。
对于那些年的书卡杂志封面卡带歌曲,他原本不知道在歌迷的青春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粉丝的点歌甚至让他回忆起很多自己都不太记得的老歌。 前阵子他去信哥的演唱会做嘉宾,演唱了此生第一次表演的旧歌“逃兵”。 粉丝说竟然在别人的演唱会上才能听到,感到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