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玉盘》映照着成都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活力

发布时间:2025-09-02 15:36:10  浏览量:1

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成都原创歌曲《玉盘》宛如一颗浸润着巴蜀灵气的明珠,以清澈童声与独特韵律惊艳全国观众。当大凉山“妞妞合唱团”的歌声落下,无数观众被这股裹挟着童真与地域温度的旋律打动,而熟悉成都的人更能从中听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那藏在音符里的口弦韵律、那融在歌词里的诗意浪漫,都是成都音乐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芬芳。

这首作品的爆红绝非偶然,既是成都深耕“音乐之都”建设十余年的必然成果,更是“音乐润城”理念从政策落地到文化生根的生动注脚。它从城市的街头巷尾、文化根系中汲取养分,又以旋律为纽带反哺城市精神,真正实现了“一首歌映一座城,一座城育一首歌”的双向成就。

早在唐代,杜甫曾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形容成都音乐盛景;如今,这份音乐基因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了更鲜活的形态,“街头音乐”便是最生动的载体。不同于其他城市街头艺人的“随性而为”,成都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街头艺术表演”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公开招募、专业评审、系统培训,让街头音乐从“零散占道”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定点规范”的城市文化景观。截至2024年底,成都已发放超过1200张街头艺术表演证,覆盖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东郊记忆等20余个核心商圈与文化地标,形成了“一街区一特色”的街头音乐布局——春熙路的流行弹唱吸引年轻群体驻足,宽窄巷子的川剧弹唱与民乐演奏呼应古街韵味,东郊记忆的摇滚与原创音乐则彰显城市的青春活力。

这些持证街头艺人,既是成都音乐生态的“毛细血管”,也是《玉盘》这类原创作品生长的“群众基础”。在锦里的青砖灰瓦下,曾有民乐手用二胡改编流行旋律,让传统乐器焕发新声;在东郊记忆的涂鸦墙前,原创歌手抱着吉他演唱自己写的城市民谣,歌词里满是对成都的热爱。这些散落街头的音乐实践,不仅培养了市民的音乐审美,更孕育了浓厚的原创氛围——许多本土音乐人正是从街头表演起步,在与听众的即时互动中打磨作品,最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玉盘》的创作者谭淇尹就曾坦言,成都随处可见的音乐氛围、街头艺人的演出状态、不同特色的音乐人对各地音乐元素的灵活运用,是她很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这使得她在创作时更大胆地将口弦、彝族打击乐融入作品。可以说,成都的街头音乐就像一片“试验田”,既让普通市民近距离接触音乐、享受音乐,又为专业创作提供了鲜活的民间养分,而《玉盘》正是这片试验田结出的“精品果实”。

除了街头音乐的土壤培育,成都“音乐润城”的底气更来自于系统性的产业扶持与文化布局。自2016年提出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目标以来,成都已形成“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人才培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政策层面,对原创作品创作、音乐人才培养、音乐活动举办等给予补贴;平台层面,建成成都城市音乐厅、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等高端演出场馆,打造中国音乐金钟奖、“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原创新声”等品牌活动,让原创作品有了展示的“窗口”;人才层面,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成都与高校音乐产业联盟”,邀请业内专家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指导,同时通过“青年创演”等项目吸引外地优秀人才落户。

《玉盘》的诞生与走红,正是这套体系高效运转的缩影。作为成都原创音乐的代表性团队之一,谭淇尹所在的葫芦童声团队通过成都音乐扶持项目获得支持,企划了《玉盘》的制作计划,在打造的过程中,发现成都录制的童声感觉还是缺乏了脚踩大地头顶天的野劲,又深赴大凉山采风,最后选定妞妞合唱团参与录制,创作完成后,在成都的多个音乐场馆、音乐机构进行了试听及试演,获得了首批观众的反馈并优化作品。之后,在成都市的重点推荐下,通过“四川省原创歌曲大赛”,经过多轮推荐,在央视春晚呈现,最终实现“从本土到全国”的突破。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解决了创作者的后顾之忧,专业场馆与活动平台提供了展示机会,而长期积累的本土观众则给予了作品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街头音乐是《玉盘》的“群众根基”,那么这套系统性的产业生态就是它的“成长阶梯”,二者共同决定了这首作品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成都“音乐润城”战略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从艺术价值来看,《玉盘》的高度不仅在于登上春晚的传播影响力,更在于它实现了“本土性与普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完美平衡,成为展现成都文化自信的“音乐名片”。在内容上,歌曲以“玉盘问月”为核心意象,既化用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古典诗意,延续了成都作为“诗歌之城”的文化基因,又以孩童的视角追问“玉盘里装过星星吗?装过远方吗”,契合了当代人对宇宙、对梦想的向往,让本土文化元素拥有了跨越地域的共鸣点。在形式上,将四川口弦的清亮、彝族打击乐的质朴与电子音乐的节奏感融合,打破了传统民乐的“陈旧感”,让年轻听众愿意接受;童声合唱的演绎方式则弱化了“地域标签”,用最纯粹的声音传递最本真的情感,打动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

对于成都而言,《玉盘》的走红带来的不仅是“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更是“文化认同感”的凝聚与“产业带动力”的释放。对市民来说,当春晚舞台上响起熟悉的本土音乐元素,那种“家乡作品被全国认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宽窄巷子的茶馆里,老茶客们会用手机播放《玉盘》,向外地游客介绍“这是我们成都的歌”;在成都的中小学里,不少音乐老师将《玉盘》纳入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唱歌中了解本土文化。这种情感共鸣,让“音乐润城”从抽象的理念变成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参与本土文化建设的热情。

对产业而言,《玉盘》的成功为成都原创音乐树立了“可复制”的标杆。它证明了“扎根本土文化、紧跟时代审美”的创作路径完全可行,也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成都原创音乐的潜力。2025年春晚后,不断有新的音乐企业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为当地音乐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玉盘》带火的口弦、彝族打击乐等乐器,也带动了相关民乐产业的发展,有民乐厂牌接到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了30%。更重要的是,这首作品让“成都原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标签,吸引了更多外地音乐人来蓉发展,形成“作品走红—产业升温—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见证了成都音乐发展的听众,在为《玉盘》骄傲的同时,更期待这座城市能孕育出更多“既有成都味,又有时代感”的好作品。从创作层面,希望未来的原创者能更深入地挖掘成都的多元文化——不仅是口弦、彝族音乐,还可以将川剧的帮打唱、蜀绣的意境、茶馆的市井气息融入创作,让音乐成为解读成都的“多棱镜”;从传播层面,期待成都能搭建更多“本土作品走出去”的桥梁,除了央视春晚这类国家级平台,还可以加强与国际音乐节、海外演出机构的合作,让“成都声音”走向世界;从参与层面,普通听众不仅是“欣赏者”,更可以是“参与者”——多去街头支持本土艺人表演,在音乐平台为成都原创作品点赞评论,甚至通过“全民K歌”等平台翻唱本土歌曲,让“音乐润城”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同时,也期待成都能进一步完善街头音乐生态,比如增加街头表演点位、优化艺人考核机制,让街头音乐更贴近市民生活;在产业扶持上,可以更聚焦中小型原创团队的需求,提供更多编曲、制作、宣发等“全链条”服务,帮助更多“潜力作品”成长为“爆款作品”。毕竟,《玉盘》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成都“音乐润城”的新起点——一座真正的“音乐之都”,不仅要有登上春晚的精品力作,更要有遍布街头的音乐活力,有全民参与的创作热情,有让每个热爱音乐的人都能发光的土壤。

从街头艺人的一把吉他到春晚舞台的一曲《玉盘》,从政策扶持的一纸规划到全民共鸣的一种情怀,成都用实践证明:音乐从来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滋养城市灵魂的“营养液”。一首歌反映一座城,从《成都》到《玉盘》,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原创音乐的不断发展与传承。当音乐与城市如此深度交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成都不仅会有更多《玉盘》式的作品涌现,更会成为一座“处处有音乐,人人爱音乐”的幸福之城,让“音乐润城”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成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