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韩江畔品戏韵文心 | “潮剧与文学之美”分享会在迴澜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02 18:27:38  浏览量:1

8月31日上午,由汕头市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主办,汕头市作家协会与潮声杂志社协办的文化讲座在迴澜书院如期举行。汕头融媒编导、作家梁卫群以“潮剧与文学之美”为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融通戏曲与文学的精彩分享。

梁卫群从潮剧的历史源流与文学基因切入,逐步解析文学是如何提升这一古老地方剧种的审美深度与文化高度的。她指出,潮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不仅大量经典剧目改编自潮州歌册、古代小说和民间传说,其唱词与念白也极具文学性,融汇了诗词、俚语与方言韵律,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她进一步谈到,文学性的强化不仅提升了潮剧的艺术表现力,更使其得以走出地域局限,被更广泛的主流文化所接纳。“一出好戏,不仅要有声腔之美、表演之精,更要有文学之魂。”她以《琵琶记》《苏六娘》等经典潮剧为例,分析其中如何通过文学手法塑造人物、传递情感,实现艺术与人文的双重表达。

作为长期致力于潮剧研究与传播的文化工作者,梁卫群不仅擅长理论梳理,更通过纪录片创作与非虚构写作持续推动潮剧的当代传承。她主创的《我是姚璇秋》《先生郑一标》《老鹅洪妙》等纪录片,以影像方式留下珍贵的潮剧人口述历史;而她已出版的《锦出》《知蝉声几度》《潮剧的味道》等多部著作,则从文学、表演、历史等多维角度构建起潮剧的文化图谱。

据悉,其长篇非虚构作品《戏路》目前正在《潮声》杂志《潮剧史话》栏目连载,该作以田野调查与深入访谈为基础,力图还原潮剧戏班变迁史与艺人的生命轨迹,再次彰显了她对潮剧与文化记录的持续深耕。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中既有潮剧资深票友,也有年轻的文化爱好者。1999年出生的郑叠金是一个潮剧迷,为了赴这场讲座,在佛山工作的他特意赶回。郑叠金是奶奶带大的,几乎每天都跟着奶奶收听、收看潮剧,耳濡目染间,一颗热爱潮剧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后来,梁卫群的《知蝉声几度》带领他进入了了解潮剧演员艺术之路与生活之道的全新视角,他甚至还因此萌生过当潮剧演员的想法。上大学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后,郑叠金更是挑战潮剧剧本创作,将经典《红楼梦》改编为潮剧剧本《木石记》。该剧本于去年在《潮声》杂志发表,获得了业界多名前辈的认可。“潮剧的文学性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议题,梁卫群老师是我潮剧研究路上非常重要的启蒙人,所以,当看到梁老师要讲潮剧文学之美,我觉得我必须要来!”郑叠金激动地说,“刚刚在台下听得也是非常兴奋,老师讲的很多内容和观点我都很有共鸣。”

讲座最后,梁卫群还为现场观众即兴演唱了潮剧《琵琶记》“绿柳萌浓夏日长"唱段,赢得了大家的喝彩与掌声。

《琵琶记》"绿柳荫浓夏日长"

唱段

绿柳荫浓夏日长,

一架荼蘼满园香。

楼台倒影人入画,

同把玉盏饮霞觞。

生:满园香,饮霞觞,

欢娱教人化愁肠。

纵然南熏清凉甚,

有何心思看美酒歌筵。

闷煞那灯黄酒绿,

愁煞那金玉排场。

俺这里冰山雪槛开华筵,

南浦有人受凄凉。

这酒入愁肠,教人心更伤。

旦:万里长空皓月明,

婵娟堪怜无纤凝。

生:十二阑干光满处,

凉浸银屏冷清清。

旦:身在瑶台斟玉斗,

人生几见此佳景。

生:南枝乍冷见孤影,

乌鹊飘渺惊飞鸣。

旦:我欲吹断玉箫乘鸾去,

风清露洁到瑶宫。

生:愁听门巷敲砧关山笛,

月中都是断肠声。

旦:惟愿年年岁岁人月双清,

小楼共赏玉兔升。

生:惟应边塞征人深闺思妇,

怪它偏向别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