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背后的故事,喜欢的来交流
发布时间:2025-09-04 09:40:22 浏览量:1
你好,我是孙古筝老师,今天读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想和你分享下
它以二十二句诗勾勒出天地间最动人的夜景。
这不仅是 “孤篇盖全唐” 的文学瑰宝,
更似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 ——
潮水与明月共生,江花与月光交融,连霜雾都变得温柔。
当诗句的意境遇上古筝的丝弦,文字便有了声音,
月光便有了形状,让千年前的春江夜色,
至今仍能在耳畔、在心头缓缓铺展。
关于这首诗的诞生,藏着一段与思念有关的传说。
相传张若虚年轻时客居江南,某年暮春,他乘船夜游扬子江。
彼时满月高悬,潮水漫过堤岸,岸边桃花飘落江面,渔人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他望着江心的明月,突然想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 成婚三载,他为求功名奔波在外,已有半年未曾归家。
月光下,他仿佛看见妻子在窗前梳妆,手中握着他临行前送的玉梳。
这份牵挂与愧疚涌上心头,他取出纸笔,借着船舷边的渔火,
将眼前的江景、心中的思念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春江花月夜》。
后来这首诗被乐师发现,谱成乐曲流传后世,而古筝的演绎,更是让诗中的思念有了更绵长的回响。
用古筝演绎《春江花月夜》,每一种技巧都是对诗境的诠释。
它曾是唐代文人夜游时的伴手曲,是宋代画院画师笔下的灵感来源,更是如今舞台上常演常新的经典。
有人说,这首作品的魔力,在于它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 对自然的敬畏、对思念的珍视、对时光的感慨。
无论是千年前的张若虚,还是如今聆听古筝曲的我们,
都能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是异乡人的乡愁,或许是恋人的牵挂,或许是对岁月流逝的怅惘。
而古筝的音色,恰好将这份情感变得柔软,让每个人都能在琴声中,与千年前的春江月色相遇。
“月光会变,潮水会退,但《春江花月夜》里的感动永远不变。”
它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是诗与乐的千年之约,更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精神原乡 —— 在这里,有春江的温柔,有花月的浪漫,有琴声的慰藉,更有跨越时空的共鸣。
当古筝的余韵消散,我们仍会记得:总有一轮明月,照过千年的春江,也照过此刻的我们。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想学古筝的朋友可以约起,送你流行古筝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