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三绝:从官场不倒翁到音乐巨匠的传奇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04 04:44:00 浏览量:1
◆ 早年背景与政治生涯
他,出生在瀛洲景城(现今的河北沧州),却在洛阳成长。他的父亲,那位在五代十国时期侍奉过四个朝代十个君主的著名宰相,被誉为“官场不倒翁”,是华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十朝元老”。受此殊荣的恩荫,他在后晋天福初年便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之后更是历任多个要职,如膳部、金部、职方员外郎、司勋郎中等,直至后周显德年间出任太常少卿,享四品官衔,堪比副省级干部。然而,这位学识渊博的官员却性格独特,既高傲又不羁,玩世不恭的态度让他在京城开封声名远扬。无论是宫廷中的士大夫还是市井间的引车卖浆者,都亲切地称他为“冯三绝”。
他,名为冯吉,字惟一,生于919年,卒于963年。作为冯道的儿子,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其文采熠熠生辉,书法更是草隶精通。冯吉,字惟一,生于919年,卒于963年,是深受父亲“官场不倒翁”冯道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历任多个官职,从秘书省校书郎至后周太常少卿,以学识和高傲不羁的性格在官场中声名远扬,被誉为“冯三绝”。
◆ 文学与音乐天赋
不仅如此,他的诗作也颇具水准,曾创作《山寺见杨少卿书壁因题其尾》一首,被收入《全唐诗》中。而他的文赋同样声名远扬,在北宋初年皇太后去世时,赵匡胤特诏他撰写诔文,他所作的《明宪皇太后谥议》以优美的文辞和回忆的方式寄托了朝野的哀思,举朝叹服。
然而,冯吉的才华并非仅限于文学。他精通乐律,擅长琵琶演奏,技艺之高超远超宫廷乐师。在朝廷宾僚聚饮时,他常不召自至,酒后弹琵琶更是扣人心弦,技艺绝妙。弹罢起舞,舞罢挥毫,笔走龙蛇,诗书俱佳,因此被赞为“冯三绝”。冯吉自幼展示出文学才华,诗书俱佳,曾被收入《全唐诗》中。他对乐律有极高天赋,擅琵琶演奏,技艺超群,曾被要求在宫廷中为皇帝弹奏,广受赞誉,但因其玩世不恭态度与父亲的期望产生冲突。
◆ 音乐改革的贡献与影响
然而,这样的才华与名声却曾给冯吉带来不小的麻烦。在他小时候,常常与宫中的乐工一起玩耍,甚至与弹琵琶的乐师成了朋友。久而久之,他学会了弹琵琶的一手绝活。然而,父亲冯道并不乐意儿子以弹琵琶为营生,认为这有失身份。因此,当冯道得知儿子在少卿府不务正业,一门心思诗酒琵琶歌时,他大发雷霆。
一日,庄宗皇帝李存勋接见冯道并令他与儿子一同入宫。庄宗责问冯道为何儿子未带琵琶。冯道跪奏道:“吾儿年少轻狂,不守规矩,在办公时间弹琴唱歌,严重影响工作。臣已严厉惩戒他并令其迁离少卿府。”庄宗皇帝听闻此事,愤怒地表示:“我宁愿驱逐你,也绝不会让他离开。他的歌声与琵琶技艺,是我所深爱的。倘若能与他的笛声合奏,那将是天籁之音。因此,他的职责就是每天为我演唱并弹奏琵琶。”
冯吉听后大喜,立刻跪拜叩头,感激皇恩:“若皇上不救我,我便准备自尽了。”然而,这样的安排却让冯道陷入了尴尬境地。
冯三绝在宋乾德年间建议改革朝会和郊庙的音乐使用,并向朝廷提出音乐改革建议,得到采纳。他以皮为弦的琵琶在宫中深得皇帝喜爱,被命名为“绕殿雷”,为礼乐改革做出重大贡献。在宋乾德四年,冯三绝针对当时朝会登歌、郊庙奠献等礼仪场合的音乐使用状况,向朝廷提出了郊庙礼乐改革的建议。他提出在八佾舞蹈中采用《玄德升闻》、《天下大定》等舞曲,这一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采纳,并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在皇宫中,冯三绝演奏着他自制的以皮为弦的琵琶,其音调嘹亮,绕殿不息,深得世宗皇帝柴荣的喜爱。皇帝常令他在御前演奏,并特地将他的琵琶命名为“绕殿雷”。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杜彬琵琶皮作弦》中记载:“冯道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令弹,深喜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这一美誉,无疑是对冯三绝音乐才华的最好证明。
冯三绝,这位深爱音乐、精于演奏的艺术家,在45岁时因病离世。他留下的遗产,除了脍炙人口的唐诗,更有琵琶名曲《瀛州古调》。这部作品在1916年以刊刻本形式出版,1936年又推出了增订本,流传至今。每当人们听到那音韵铿锵、哀婉悠长的《瀛州古调》,便不禁会想起那位才华横溢的冯三绝。然而,冯三绝却未能迎来他应有的时代。倘若他生活在当下,或许能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