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晨昏忧乐每相亲
发布时间:2025-09-05 06:52:30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王其伟
家门口信箱里的报刊,已有好几天没去拿。今天一早妻子把它拿进来,她随手翻阅《散文诗》杂志。突然惊喜万分对我说,这本书入驻喜马拉雅。
我一时没听懂,反问道:喜马拉雅是什么?
一段时间以来,妻子喜欢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小说。她的个人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着。
妻子是有音乐天赋的女性,年轻时,玩过一些乐器。谈恋爱时,常听她拉小提琴,弹月琴。但她从不在大庭广众前表演,只是在寝室里拉拉弹弹。夜静琴声远,听她弹琴是一种享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乡村校园里,能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并不多见。我听她说是念师范时,音乐老师把她带入门。她的业余爱好纯粹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
结婚以后,她忙于抚养孩子,困于繁琐的家务,又一门心思相夫教子,不再触碰琴弦,两把琴早已束之高阁。
记得孩子二三岁时,我也从定塘调到石浦教书。由于自己没有房子,住在学校大教室分隔的宿舍里。那个年月,她大舅舅在石浦加工渔网,为了改善生活补贴家用,她业余时间编织渔网。先跟着大舅妈学了大半天,第二天便独自在家编织渔网,一把椅子、一篮竹梭,梭尖在她手中如蜻蜓点水般在网眼中来回穿行,一张密密麻麻的渔网要花费个把月时间,我每天帮她装梭线。一张小网可挣得三十几元加工费。日夜劳作,妻子纤细的一双手硬生生磨出了茧子。当船老大的大娘舅检验过她编织的渔网,直夸外甥囡心灵手巧,渔网织得好。每当回想起这一段艰苦的日子,我内心充满愧疚。那时候家里的条件实在太差,苦了妻子。
儿子九岁那年,我们调到县城上班,学校要求每一个孩子学一门乐器,我便把孩子送去青少年宫,跟着好兄弟邵叶茂老师学二胡。多亏孩子像他娘,也有一定音乐天赋。在邵老师精心辅导下,妻子的督促陪练下,儿子初二时便通过二胡十级考试,并在省市中学生器乐比赛中获得奖项。
妻子是地道的石浦人,石浦女人都爱清洁讲卫生。妻子平日里两天一小搞,四天一大搞,总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加上别的大小家务,她根本没时间玩兴趣爱好。
直到孩子上大学,家务劳动减轻了,她才重拾乐器,这次她专门拜师学古筝了。我帮她从苏州买来一架精致的古筝,她从早到晚一有空就练。由于她有一定的器乐基础,虽年纪大了,也弹得有模有样。她玩过很多乐器,都是无师自通,只有学古筝才拜师。上了年纪的她闲来无事,便静下心来抚琴。我在书房码文字,她在客厅弹古筝,琴声书韵常相伴,晨昏忧乐每相亲。
她还喜欢唱歌,我觉得她唱得很好。在家里,她常常一边干活一边唱。八年前退休,她去老年大学学过唱歌,平时在手机抖音里学。心情好的时候,会毫无拘束放声歌唱,但她只唱给我一个人听。
原以为退休后会有大量时间可自由支配,没想到岳父岳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她就义无反顾与弟妹一起轮流去服侍。为图方便, 不知不觉间她爱上了用手机听小说,洗衣、做饭、如厕无处不听。偶尔也听一些心灵鸡汤,用这样的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到了晚上,她也是听着小说入睡,我时常帮她悄悄关上手机。
有一次我说,听小说还不如听名家朗读的诗歌、散文名篇。当她听过我推荐的《春江花月夜》《再别康桥》《用生命影响生命》《致橡树》等名家朗读的名篇后,便喜欢上了倾听朗读。而且是倾情投入朗读练习,从拼音、绕口令、音调、节奏全方位学习。利用抖音平台,跟着央视练口才,三十五秒念一百七十个字。她平时最爱收看“朗读者”栏目,每三天坚持背诵一首诗,常常一个人一边在按摩垫子上原地踏步,一边深情朗读。她朗读的节奏把握得很准,吐字清晰、委婉动听。虽然我能背诵的诗词名篇远超于她,但她的普通话水平远胜于我。有时我要上台发言,先念给她听,哪几个字没念准,她会一一帮我指出。渐渐地我发现,当一个人发自内心认可自己的时候,就不会给自己设限,反而会欣赏自己。
她性格十分内向,不喜社交,不爱打扮。她没有戒指,没有项链,没有口红,身上没有一件装饰品。凡事都以家庭为中心,不管多累默默承受,常以笑容掩盖疲惫。“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这句话她常挂在嘴边。多少次无声的包容,胜过千言万语。时光苍老了容颜,却沉淀了她的贤淑与优雅。
当人生步入老年,便不向外求,安于己心。 她喜欢独处的清静和欢悦,这世上除了我,几乎没有人听过她弹琴、歌唱、朗读。平凡的日子里,她的所谓个人爱好,其实就是她一个人在家,随心所欲释放,调节一下情绪,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庸常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因为她的淡然而变得更加充实。人世间最美的相遇,莫过于遇见最好的另一半。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我有幸成为她的唯一听众,那是我最大的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