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烙.钗头凤
发布时间:2025-09-04 21:17:00 浏览量:1
《钗头凤》为陆游创调。
格律严谨(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共十句)。
纤指瘦,梅痕透,旧弦揉碎灯前瘦。
霜酒渍,暮帘垂。
半卷离骚,半襟啼絮,落,落,落。
西风透,蝉声旧,寺钟撞碎秋心透。
云收后,月成钩。
一缕离魂,绕尽冰弦千岫,通,通,通。
【注释与解读】
上片:琵琶与旧痕
下片:秋声与离魂
“西风透,蝉声旧,寺钟撞碎秋心透” “西风透”呼应上片“霜酒”,写秋意侵入骨髓;“蝉声旧”以蝉鸣喻时光流逝(去年此时蝉声尚新,今已旧),暗合“琵琶烙”的“旧”字。“寺钟撞碎秋心透”是全词关键:“秋心”合为“愁”,寺钟的清响与秋心的沉郁相撞,碎成一地残响——原来最痛的不是愁,而是愁被声音撞破,再无隐藏之处。“云收后,月成钩。一缕离魂,绕尽冰弦千岫,通,通,通” “云收月钩”以空阔之景衬孤独:云散了,月如钩,更显天地寂寥。“离魂”化用《洛神赋》“步蘅薄而流芳,是以极目徒劳”,写心事随魂魄飘离,缠绕在琵琶冰弦之上;“千岫”(千座山峰)极言缠绕之广,暗喻心事之重、牵连之远。末三叠字“通,通,通”,非实指声音,而是离魂绕弦、心事穿透岁月的空寂感——那些“烙”在弦上的旧痕,原是心与世界的共鸣,从未断绝,只在与天地相通时,愈发清晰可触。【整体意境】
全词以“瘦”字贯穿(纤指瘦、弦瘦、人瘦),以“透”字深化(梅痕透、秋心透、月成钩),将琵琶的物理形态(弦、柱、音)与弹奏者的生命状态(愁、瘦、魂)交织,写尽“烙”的双重意味:既是弦上因岁月摩挲而生的痕迹,更是心事因反复咀嚼而刻入灵魂的印记。末句“通,通,通”以余韵悠长的叠字收束,似琴音袅袅,似心事绵绵,道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惘——有些“烙”,本就是岁月与人心的共鸣,从未离去,只待某个秋夜,被一声蝉鸣、一弯新月,轻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