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琵琶烙.钗头凤

发布时间:2025-09-04 21:17:00  浏览量:1

《钗头凤》为陆游创调。

格律严谨(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共十句)。

纤指瘦,梅痕透,旧弦揉碎灯前瘦。

霜酒渍,暮帘垂。

半卷离骚,半襟啼絮,落,落,落。

西风透,蝉声旧,寺钟撞碎秋心透。

云收后,月成钩。

一缕离魂,绕尽冰弦千岫,通,通,通。

【注释与解读】

上片:琵琶与旧痕

“纤指瘦,梅痕透,旧弦揉碎灯前瘦” “纤指瘦”以弹奏者的手切入,暗合“烙”之深——常年抚弦,指尖早被丝弦勒出细痕,如梅枝虬曲(“梅痕透”)。“旧弦揉碎”四字,将琵琶弦的震颤、心事的揉皱、时光的磨损融为一体;“灯前瘦”以灯影映弦,弦瘦即人瘦,写尽弹奏者因心事太沉而身形消瘦的状态。“霜酒渍,暮帘垂。半卷离骚,半襟啼絮,落,落,落” “霜酒渍”指酒盏凝霜(或指泪落沾酒,色如霜),暗示独饮之久;“暮帘垂”以帘幕低垂的压抑感,烘托孤寂。“半卷离骚”非实指《楚辞》,而是借“离骚”代指心事如离乱之章,难以展平;“半襟啼絮”则用柳絮沾衣的意象,写愁绪之轻、之密,似有若无却挥之不去。末三叠字“落,落,落”,既写柳絮飘落,更写心事、弦音、岁月,层层坠落,直抵“烙”之痛——那些未说出口的话,终是落进了时光的褶皱里。

下片:秋声与离魂

“西风透,蝉声旧,寺钟撞碎秋心透” “西风透”呼应上片“霜酒”,写秋意侵入骨髓;“蝉声旧”以蝉鸣喻时光流逝(去年此时蝉声尚新,今已旧),暗合“琵琶烙”的“旧”字。“寺钟撞碎秋心透”是全词关键:“秋心”合为“愁”,寺钟的清响与秋心的沉郁相撞,碎成一地残响——原来最痛的不是愁,而是愁被声音撞破,再无隐藏之处。“云收后,月成钩。一缕离魂,绕尽冰弦千岫,通,通,通” “云收月钩”以空阔之景衬孤独:云散了,月如钩,更显天地寂寥。“离魂”化用《洛神赋》“步蘅薄而流芳,是以极目徒劳”,写心事随魂魄飘离,缠绕在琵琶冰弦之上;“千岫”(千座山峰)极言缠绕之广,暗喻心事之重、牵连之远。末三叠字“通,通,通”,非实指声音,而是离魂绕弦、心事穿透岁月的空寂感——那些“烙”在弦上的旧痕,原是心与世界的共鸣,从未断绝,只在与天地相通时,愈发清晰可触。

【整体意境】

全词以“瘦”字贯穿(纤指瘦、弦瘦、人瘦),以“透”字深化(梅痕透、秋心透、月成钩),将琵琶的物理形态(弦、柱、音)与弹奏者的生命状态(愁、瘦、魂)交织,写尽“烙”的双重意味:既是弦上因岁月摩挲而生的痕迹,更是心事因反复咀嚼而刻入灵魂的印记。末句“通,通,通”以余韵悠长的叠字收束,似琴音袅袅,似心事绵绵,道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怅惘——有些“烙”,本就是岁月与人心的共鸣,从未离去,只待某个秋夜,被一声蝉鸣、一弯新月,轻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