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他去学校混日子!”一位妈妈的哭诉,戳穿了中国式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05 21:35:27 浏览量:1
孩子一说不肯去学校,家长第一反应不是“你怎么了”,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
昨晚刷到一条视频,河北石家庄一位妈妈蹲在教室门口边哭边拍:儿子死活不进校门,她急得直吼“你不读,我脸往哪搁”。
镜头晃得厉害,评论区里却一片“我懂”。
这事看着像家庭小剧场,其实早成了群体病。
教育部去年摸底,5%-10%的中学生动过逃学念头,有的干脆把书包扔家里,一躺就是半年。
我蹲过几个家长群,发现他们聊成绩像聊股票,谁家娃考进市重点,立马有人跟帖“牛娃”,接着甩出补课链接。
孩子考砸了,家长先删朋友圈,再叮嘱老师别在群里点名。
成绩成了社交货币,孩子成了移动奖杯。
那位石家庄妈妈说,她最怕亲戚聚餐。
别人一句“你家小子读哪”就能让她整晚睡不着。
她给儿子报了三门冲刺班,孩子夜里两点还在抄答案,第二天睁眼就说头疼。
她以为装的,拽着去上学,结果孩子在校门口直接瘫坐,脸白得吓人。
医生诊断:中度抑郁。
妈妈当场愣住,她原话是:“我供他吃供他穿,他有什么资格抑郁?
”这句话被病房里其他家长录下来,又传到网上,骂声一片。
可骂完回家,照样有家长把自家娃的日程排得更满。
我邻居大姐更绝,女儿钢琴十级,学习年级前三,忽然有天把琴盖合上,说不想弹了。
大姐当场崩溃,觉得天塌了。
她哭不是心疼女儿,是心疼自己十年接送、陪练、砸进去的钱,眼看要打水漂。
面子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家长捆得死死的。
孩子只是网里的鱼,越挣扎,网越紧。
有人劝那位石家庄妈妈“放过孩子”,她回一句“那谁放过我”。
听起来刺耳,却是实话。
她从小被教育“不能输”,现在轮到她教育孩子“不能丢人”。
一代套一代,像传家宝。
可孩子不是传家宝,是会疼会哭的人。
他们开始用“拒学”投票:我不想当你炫耀的道具。
视频最后,那位妈妈把镜头对准自己,说“我试试先不要脸了”。
底下最高赞的评论只有六个字:祝你成功,也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