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老师”这称呼
发布时间:2025-09-08 20:23:39 浏览量:1
最爱“老师”这称呼
□黄立会
我在倒数上去50多年的工作履历中,曾从事过多种工作,担任过各种职务。如:村学校民办教师,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乡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报社编辑、记者,企业宣传部部长,自媒体编辑部主任等等,于是便有了“黄老师”、“黄主任”、“黄书记”、“黄主席”、“黄记者”、“黄部长”等等称呼。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称谓中,我最喜爱的始终是“老师”这个称呼。这其中,饱含了我从事民办教师11年的艰辛努力,蕴藏着我和学生们沉甸甸的师生情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我们赤社学校担任民办教师的北京知青陆续返城,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由于我平时爱好写作和唱戏、唱歌,且在头年冬天给村文艺宣传队编写过一个剧本并出演主角,受到分管文教工作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杜玉秀的青睐。在她的极力推荐下,大队党支部批准我进学校当了民办教师,带语文、音乐课兼班主任,并组建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从此开启了我十多年的教师生涯。
1972年刚进学校时我才19岁,面对最大年龄只比我小4岁的学生,初为人师的我感到既紧张又拘谨,不会讲课,不会弹琴,不会管学生,思想上压力山大,工作乱糟糟的没有头绪,几次都想撂挑子走人。这时,管学校的贫协主任张有志老人来到我家,亲手交给我一张我进校时与大队干部和全体教师的合影照,鼓励我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勤学多问边学边教,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辜负党支部的信任和全体村民的重托。张主任的话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我。那时候流行两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学成才,非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像样的人民教师不可。
讲好课是每位老师的看家本领。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我在多遍研读所带五年级语文课文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教学相长,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会背,要求学生理解的自己先弄懂;还利用假日自费参加进修校在安邑和解州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并报考了函授大学语文专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攻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虚心向教导主任和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多次骑上自行车到邻村去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备好教案,然后一遍遍地进行模拟试讲,第二天带着底气走上讲台,胸有成竹地给学生讲课辅导。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语文教学上逐渐得心应手,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要求,联校还在我们班举办了两次语文公开课。与此同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每次作文课前启发引导,课后认真进行讲评,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们写作方法。后来,我们班学生的好几篇作文被《小学生拼音报》刊登。在我先后带过的五六个班级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音乐课是学生紧张学习的调节剂。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准,以便带好全校学生的音乐课,我下功夫自学简谱,并利用晚上时间苦练弹琴。先把灯关掉学习盲按琴键,再逐步练习边弹边唱,把一架旧风琴弹得几乎散了架,终于学会了用风琴伴奏教学生唱歌。时至今日,我上第一堂音乐课教学生们唱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还不时在我的耳畔萦绕。为了奖励我的艰辛付出,邵校长后来专门给我买了一架新风琴,使我在音乐教学上更加如虎添翼。1974年5月我结婚时,正赶上联校将要组织“六一”文艺汇演,我便没请婚假,结婚第二天就又到校给学生上课,晚上加班排练文艺节目。后来我们有了两个孩子,虽然家在本村我却无暇照顾,晚上常常住校不回家,把地里农活所有家务和两个孩子全部交给妻子打理,一门心思守在学校备课练琴提升自我。
文艺宣传队是学校的门面,也是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带好学校文艺宣传队,我在四至六年级中挑选出24名女生组成舞蹈队,分大、中、小三组,每天早上领着她们压腿练功练嗓正音。除自己琢磨编排舞蹈外,还先后几次组织她们外出学习,回来后加班改编反复排练,终于使每个节目都炉火纯青。我们排练的《女社员》《四个老头上夜校》《实验田里种棉花》等经典舞蹈,几年间盛演不衰,联校长看后都评价“确实不错,百看不厌”。还组织了一支十多名男生参加的小乐队,虽然有的人五音不全,不识简谱,但经过刻苦练习,为舞蹈队演出伴奏倒也浑然天成,我们宣传队在全联校“六一”文艺汇演中屡屡夺冠。在此基础上,还排练了多个戏曲清唱和一出小戏《林海哨兵》。我经常带着宣传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表演,还在舞台上举办了一次专场演出,深受村民的欢迎与好评。
11年间,我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每次演出归来,我都要去学生家里走访一遍;我儿子被热水烫伤后,学生们也纷纷结伴前来探看。一声声“老师”的称呼,一句句真切的问候,使我倍感亲切,也对学生们更加关爱。那时候,虽然每月只有5块钱补助加300工分,我仍然干得风生水起,一心只想干好工作赢得领导青睐转为公办教师。到后来,我们宣传队的学生有的被专业剧团录用,有的考上了中师、幼师成为人民教师,有的当了公务员在单位是文化活动“台柱子”,回村劳动的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嫁到外村的姑娘也成了该村的文艺人才,在广场舞、自乐班和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大显身手。
1983年9月,我被金井乡党委调往乡政府任统计员兼秘书。在往后的日子里,虽然工作和职务不断变化,人们对我的称呼也不断改换,但我始终以我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为荣,始终对“老师”这个称呼一贯钟情。
如今我已年逾古稀,离开讲台四十多年了,可当年的情景总在脑海里浮现。张合力、王小锁、张四宝、王春艳、张优贤、范淑换、张青翠、范淑换、张青翠、范小艳……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笑脸时常在我眼前闪现。11年间,我教过的学生足有上千,可说是桃李满村。每次我回到村里,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喊我“黄老师”,连外村嫁过来的媳妇也跟着老公给我叫“老师”,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欣慰。
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于我而言,“老师”是世间最动听的称呼。被这么多人尊称为“老师”,不只是荣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所以我总提醒自己:要行得端、走得正,给学生们做出表率。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正能量,带动大家守规矩、勤耕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创新佳绩。
作者:黄立会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