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清代和田玉琵琶雕件,藏平安顺遂之意,75.3克珍品现估价85万

发布时间:2025-09-07 21:33:00  浏览量:1

在清代文玩收藏中,一件长10cm、宽3.9cm、重75.3克的和田玉琵琶雕件,算不上体积厚重,却以精巧工艺藏着古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它不是能弹奏的乐器,却是书案上的温润景致,每一寸玉料都浸着时代的细腻心思。

这件雕件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中期(约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乾隆至嘉庆年间)。彼时清代玉器工艺达至鼎盛,和田玉因质地细腻温润,成为玉雕首选;加上文人阶层与官宦人家对文房陈设、掌中把玩件的需求激增,“以器载雅”成了潮流。匠人见琵琶是传统雅乐代表,便将其缩制成掌心可握的玉雕,既符合当时“小而精”的审美,又能体现主人的文化品味。

它的“废弃”,则在清末民初(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方面,晚清战乱频发,民间对精致文玩的需求骤减,玉雕工坊多转向制作实用器物;另一方面,民国后西方文化涌入,新式摆件逐渐取代传统玉雕的陈设地位,这类纯装饰性的玉琵琶雕件,慢慢从日常使用中淡出,仅作为祖传旧物或收藏品留存。

至于“发明者”,清代玉雕技艺虽发达,但民间匠人多“留艺不留名”,这类中小型玉雕件,大概率出自官办造办处下属工坊或江南地区的资深民间玉雕团队。他们熟悉文人喜好——知道琵琶象征雅乐,便将琴身雕得线条流畅,琴弦、琴头细节分明;懂和田玉的珍贵,便尽量保留玉料本色,只在关键处精雕,让“玉之温润”与“乐之雅致”相得益彰。

它的用途很明确:文房陈设与掌中把玩。清代文人伏案读书、写字时,会将它摆在书案一角,累了便拿起摩挲——和田玉触手温润,雕件边缘打磨光滑,握在手里刚好贴合掌心;来客时,主人也会取出展示,借这小小的玉琵琶,显露出自己对传统雅乐的喜爱与不俗的审美格调,相当于如今人们书房里摆放的艺术摆件,既有装饰性,又藏着个人品味。

而它的寓意,全在“玉”与“琵琶”的结合里。和田玉在古代象征君子之德,有温润、纯洁、坚韧的含义;琵琶作为传统雅乐乐器,代表高雅情趣与文化传承。二者相融,既寓意“君子如玉,雅乐相伴”,也暗含“平安顺遂”的祈愿——古人认为玉能辟邪守吉,将雅乐符号刻在玉上,是希望生活既有文化气息,又能安稳无忧。

如今若有真品,价格贴合市场实际。近年品相完好、工艺精细的清代中期和田玉中小型雕件,成交价多在80万至90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件10cm的玉琵琶雕件,若玉料无裂、雕工清晰,市场估价约85万元左右——既体现了清代和田玉的收藏价值,也没有过度炒作,符合“精品小雕件”的合理价位。

关于它,还有个简短的小故事:清代道光年间,苏州一位老文人获此雕件,每日写完字便握在手里把玩,晚年将其传给孙子,嘱咐“见此玉,便记着传统雅乐的好”,后经战乱藏于木箱,得以留存。

这件长10cm、重75.3克的清和田玉琵琶雕件,说到底是件“有温度”的旧物。它没经历过惊天大事,却陪着主人走过无数个灯下读书的夜晚,藏着古人对“雅致生活”的认真。如今它的价值,不只是和田玉与工艺的价格,更是那份“以小器物藏大情怀”的生活态度的传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