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属于你的情绪出口|简单心理×网易云音乐
发布时间:2025-09-09 20:15:44 浏览量:1
几个月前,「简单心理」和「网易云音乐」发起了一次特别的邀请——
我们希望在《声波诊疗室》里,倾听当下年轻人真实的情绪 。我们 希望感受到你们正在经历的种种问题:那些关于亲密关系的拉扯,职场里的倦怠,原生家庭留下的创伤,或自我成长路上的困惑。
今天,这些声音迎来了十一位嘉宾的回应。
在这档由「简单心理」与「网易云音乐」联合打造的播客中,邀请到了李银河、方新、七堇年、梁二狗、严艺家、齐思钧、黄竞欧、Icy、戴显婧、简里里&何峰 ——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以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为大家的人生提供新的注解。
我们相信,声音是一种独特的介质。它既能承载理性的思辨,也能传递感性的温度。
在这里,你或许不会得到「标准答案」,但能感受到陪伴和理解的力量。
*以下内容仅为节选,完整的对话,欢迎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声波诊疗室》收听。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颁布的 2023 年度热词中,出现了一个新词「situationship」,翻译为情境式关系。这是一种超出了友谊的,有情有性的亲密关系。普通恋情会消耗大量的情绪能量,而情境式关系耗费很少,轻松省心。
它缺乏明确的界限或者标签,关系中的双方,可能从来没有给这段关系定过性,也可能有其他的约会对象。
情景式关系也是一种悬浮关系。你从来没有见过对方的父母,对方也从来没见过你的朋友,你们到彼此家都需要手机导航。如果双方达成一致的话,情境式关系能让人享受到一段感情的益处,同时无需做出重大的感情承诺。
但这种关系的弊端是双方对这段关系期望不同。由于在这段感情中的角色性质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焦虑。
情境式关系无所谓好坏,它有利也有弊。你要是喜欢,就去尝试;你要是不喜欢,就躲它远远的。我比较喜欢这种人际关系的新创造,因为我信奉参透后的乐观主义,把快乐放在价值金字塔最顶尖的位置。
生命既短暂又偶然,有这样一种轻松而快活的活法,何乐而不为呢?
女性的生育焦虑,是同时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的。
假设想生孩子、想养育是女性的动物天性,但心理上来说,可能在她长大的过程中,妈妈没有让她感受到「养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比如,有些妈妈会说「宝贝你简直是上帝给我的礼物」。但是也有妈妈说,就是因为你,我的理想都不能实现。还有一些妈妈,会让老大去养育弟弟妹妹。那这个孩子就会觉得,我再也不要当妈妈了。她心里的厌烦和恐惧,可能就会大于她想养育的天性了。
再加上社会上有很多声音,比如「女性不生孩子就是不完整」,父母可能也会这么说。有的孩子没完成母女「分离个体化」,就会非常把父母的话当回事。所以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就会打架。
还有一种可能,女性对养育孩子有很大的焦虑,害怕教育不好。
其实孩子挺好养的,不好养可能是因为你想让孩子成才的心非常强烈。
这种心态的背后是恐惧,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一种暗示:如果你不够优秀的话就会如何如何。这样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但如果已经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甚至都不敢生孩子了,那可能需要学习和成长。
我常常怀疑有没有真正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者说完美的父母。做孩子很难,做父母更难。他们只是普通人,带着身上的 bug 去完成一项艰难任务,自然可能留下各种问题。这或许是人类共同经验中的常态。
所谓的「正常」或「安全感」,很多时候只是幻觉。所有人都在「带病生存」,其实这不是病,而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光谱。
我相信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也不存在完美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有人敏感,有人钝感。与其纠正,不如接受它们只是中性特质,是你多年经历所塑造的你。
我曾听过一句话:「婚姻中的很多问题不能被解决,但可以被管理。」
就像房间里有一条蛇,你害怕它,但你有工具把它锁在笼子里。你知道它还在那,但它不会伤害你。你可能一辈子都要跟这条蛇共处,但你依然可以好好生活。
我自己也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原生家庭。后来发现,有时候你定义问题,就是在创造问题。随着你长大,有些问题是可以被管理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最后,祝每一个对生活有烦恼的人保持一种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常或完美,每个人都只是光谱上的一个点。而很多情绪,其实只是一种视角的投射。改变视角,你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和世界。
我要说的第一点是,孤独是真正的人的常态。每天有无数社交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孤独说明你给了自己空间,对外界保持怀疑和距离,这是你成就自己生命的第一步。
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独甚至痛苦的,因为「生命是什么」「我要如何度过」是必须要问的问题。AI 可以替代人做很多事,但你的孤独和背后的思考,是你作为人的证据,也是财富。
从实操层面,也有些小的 tips,比如从你能确定做好的事情里得到正反馈。这个确定性是你确认自我价值的堡垒。它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一个 5 公里的跑步,一节瑜伽课,甚至是一次旅行。
认识自己,包括身体、情绪和价值观,是需要花时间的。当你真正花时间认识自己,你自然会参与到你值得为之奔波的事情。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人和事开始,用善意去对待。同时读点真正好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看真正好的电影,比如杨德昌。照顾身体,坚持锻炼,这些永远没有错。
当你自己在享受一个更好的世界,你真正在乎的人在原地依旧过着他们过去的生活,而在你看来,那样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
允许自己去过一个和自己爸爸妈妈截然不同的生活,对很多人来说其实会有巨大的内疚感。在这些内疚感的驱使下,许多年轻人会希望爸爸妈妈能在心智世界当中和自己迁徙去一个更加高阶的星球。
但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熟悉就意味着安全。哪怕新的思想再怎么进步,都是把他们拽出自己的舒适区,要他们在这个年纪去重新适应一个新世界,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我想说的是,当一个年轻人在心智世界中自在地迁徙去一个新地方,我们也要允许过去那些我们真正在乎的人有权利留在他们的旧世界当中。
慢慢地,你也会知道,当你和爸爸妈妈有观念上的基本冲突,你不用跟他们起太多的冲突,但是也不用牺牲你自己的价值观。你只要哄他们开心就行了,顺着他们讲。
我相信不管爸爸妈妈的三观价值如何,他们对你应该是有非常真切的关爱。当你学会了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你会怀念他们身上那种非常质朴的一些道德价值观。它们以一种更加恒久的方式继续陪伴着你。
大家都会经历迷茫、焦虑,并不是只有你在经历这一切。大四毕业初入职场时,我 22 岁,焦虑到辗转反侧,怀疑自己的生活、职业以及其他一切选择,到底对不对。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回看那段经历,我发现,焦虑和迷茫是身体、大脑、内心在面对不确定性或潜在威胁时拉响的警报——这是身体爱你的表现。
20 多岁正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此前我们通常走在一条直线道路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到了 20 多岁,前方突然变成了无数方向的大转盘,你要考虑的不只是考试成绩,还有置业、未来,以及生活的柴米油盐。这些未知会增加生命的不确定性,带来巨大压力。但我们要允许它存在,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
你会感到迷茫,就像站在大雾中看不清方向,产生很多挫败感。但它出现,是因为你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你要允许自己用更长的时间去看待这个节点,以及去寻找出路。你可以去试错。因为你放心,这时已经没有标准答案来限制你了。
有年轻人说自己的问题是自卑和在意旁人的眼光。确实,我们常看到别人光鲜亮丽地去旅行,可能是通过朋友圈这类渠道。但在我看来,朋友圈才不是对生活的日常表达,而是一种极端表达,甚至可以说是再造人设。
马克思曾说过,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有表达欲的,但如果表达的方式是定位在旅游景区,发精修的美照——那一定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只是他们最想打造的人设。我并不是指责这样的分享,而是说这种美好生活幻象的背后,可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经常会发一些参加文化活动的朋友圈。因为我要打造一个人设来吸引更多合作方关注到我。我只是一个处在事业的攀登期,极度缺乏工作机会的人,这才是实话。
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有可能只是「被迫营业」,或者那是 ta 生活中最拿得出手的部分,这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
我相信有某种封闭的圈层或者阶层固化的存在,离我们所处圈层极其远的人,我们甚至应该只能从新闻上看到他们的消息,那又怎么会构成对我们自尊心的伤害呢?
多年好友渐行渐远,不是谁做错了什么,只是各自走入了新的人生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你们不再有那么多话可聊,不再有那么多只想跟彼此度过的时间。
这是个有点悲伤但不可抗拒的事实。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能地久天长的关系实在太稀有。
真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新事物,都可能展开新的世界。人的注意力远比我们认为的有限,眼前的关系很容易就把注意力填得满满当当,而那些远方的关系则需要特意的,双向且持续地维持。所有关系都有期限,告别在所难免。
不过,也先别着急为告别伤感,亲密关系不是一条直直的射线,它往往是曲折纠结、藕断丝连的。人和人常常有机会再重逢。有的是因为距离重新拉近,有的是因为事业上出现了交集,还有的是因为进入了相似的人生阶段。
比如,我最近一个重新捡起来的朋友,就是因为我们都当了妈妈,有了新的共同话题,关系自然就重新好起来了。这种失而复得的关系,甚至可能会比之前更好。
你只管认真生活,不吝热爱生活。
我觉得可以改变心态:上班不只是给公司打工,也可以是给自己打工,借助现在的工作探索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找到更多的潜力和自信。
心态一转变,上班就成了一场双向奔赴。
人在焦虑迷惘时,最重要的问题是失去了主心骨。不知道我是谁,想要什么,大量的外界因素趁虚而入。关键是我们一定要聚焦自己,看到自己跟别人的不同,看到自己跟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成年人或者说成熟的人,就是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有交代的人。职场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你不断地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我的经验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列个清单,自问自答。
自我发问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的需求很小众也没关系,那是你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可能有人一辈子也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但至少我们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赤诚地面对自己。
我们还是要跟人建立关系,因为你没法为 AI 付出。甚至不一定是他人,我们拿养宠物举例子,比如养猫这件事,我对它产生情感,是在我需要照顾它的时候。它生病的时候,我照顾它,或者我日常铲屎、喂食。这些行为本身就让人投入情感。当然,它也会过来蹭我、黏我,这满足了我情感上的需要。这两者缺一不可。
AI 并不真的需要我。不管它表现得多像,它的本质是不需要我的。人是需要「被需要」的。这个需求非常本质。
编辑 罗文 崇衫
首图及封面 《花束般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