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当深圳街头出现钢琴后,结果出人意料

发布时间:2025-09-10 22:32:48  浏览量:1

“音乐无需语言,它穿透了一切障碍,让每个人都能明白。”

在深圳街头,随处可见公益钢琴和公益琴房,在商区、学校、医院甚至肠粉店旁,行人不时会被传来的悠扬琴声所吸引,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艺术气息与浪漫氛围。以街头为“舞台”,人们用黑白琴键敲下一段段动人的曲谱,诉说着他们的深圳故事。

《先行故事汇》第133期,让我们走进一群普通市民的世界,他们因音乐而悸动,为音乐而“疯狂”,也在旋律的起伏中被深深改变。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挑战和陌生人即兴合奏100首歌’……”近来,深圳科学高中的三名毕业生在网上火了一把,他们分别是小提琴手刘毅、钢琴手李军儒、记录者易子登。

高考结束后,他们共同发起了一项特别的音乐活动——“挑战和陌生人即兴合奏100首歌”。

3名高中毕业生在深圳街头挑战和陌生人即兴合奏100首歌

“我们想着高考之后,可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把音乐传递出去。”易子登说。

三人各有分工,外向的刘毅除了担任小提琴手的角色,还负责邀请路人加入合奏。然而,街头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相比接受,拒绝是更多的常态。

“其实蛮难的。”刘毅坦言,“第一,你得有勇气走上‘舞台’;第二,要具备即兴能力,不能让场面冷下来;第三,还需要有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我们虽然准备了不同的乐谱,但最终要奏出和谐的旋律,就需要音乐语言方面的沟通。”

“挑战和陌生人即兴合奏100首歌”音乐活动吸引路人围观

人群中抢眼的深圳校服,三人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徜徉,这是他们最享受的时刻。

“我也有自己的探索,怎么能在放松的状态下,让自己的创造力迸发出来。有时候可能会有风险,但是那又怎样,这就是即兴的乐趣。”刘毅补充道。

刘毅和李军儒都是从小便开始学琴,而他们的音乐启蒙,恰恰都源于旁人一段随心而奏的旋律。刘毅回忆道,他是因为听到一位学姐演奏的《神秘园之歌》大受感动,“我觉得那段琴声特别美妙,惊艳到我,真的是直击心灵的声音。当时,我就定下目标,一定要学会拉那首曲子。到现在,我仍然会感慨,我居然是因为一首歌,一路拉小提琴到了今天,一晃已经10年了。”

三名深圳学子前往公益钢琴点

高考结束后,他们几乎每天都出没于深圳各大公益钢琴点,希望能遇到不同的陌生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与其说是挑战,更多的是音乐上的交流。

这天,他们在华强北遇到了第一位愿意合奏的市民——李华。一曲终了,澎湃的旋律萦绕在旁,音乐悄然将这些原本互不相识的人,紧紧相连。

从退役军人到“街头钢琴艺术家”

李华,华强北公益钢琴爱好者的“群主”。在他组建的微信群里,有钢琴、小提琴、打鼓、唱歌的各种音乐爱好者。在华强北弹钢琴,已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我在3年前来到华强北,遇到了很多热爱音乐的人。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会弹琴,我就想着建一个群来帮帮他们。群里都是一些小年轻,大部分是在华强北做电子行业,也有拉货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来学习,我就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李华说,“每当练琴结束,他们总会向我表示感谢,他们的善意让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李华与刘毅、李军儒等在街头合奏

在钢琴前弹奏自如的李华,十多年前,曾在部队里担任步兵、狙击手。八岁起与钢琴结缘的他,即便在军旅岁月中,也始终以音乐为伴。这段特殊的经历,塑造出他充满力量、振奋人心的独特演奏风格。“我骨子里有很强烈的民族血性,所以长期以来,我弹的曲子都特别振奋人心。那种力量从心里涌出,传递到手上,再流入琴键。”李华表示。

李华曾在部队担任步兵、狙击手

在房间的另一侧,“天华即兴钢琴”的牌子映入眼帘,“这是我创业的一个项目,也是我要终身奋斗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力量来源,专注于真正的即兴艺术。”

李华在华强北街头弹奏钢琴

“一旦在意别人看你,你就很难成功。直接去‘实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我们再回头学习。”李华的学生罗泓翔学琴仅三年,从对五线谱一无所知,成长到能够从容地进行街头演奏,并深深地爱上了弹琴。

“我学琴的过程很轻松,也很愉悦,更多是在享受音乐。”罗泓翔说道。

李华正在给学生罗泓翔上课

家住龙岗的李华,经常要到南山、宝安给学生上课,华强北就像一个中间点,是他奔波路途中,“一个温暖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的地方”。

华强北公益钢琴于2018年首次设置,从那时起,在热闹的商圈,除了喇叭声、吆喝声,渐渐多了一缕悠扬的琴音。 “野生音乐家”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被这座城市看见。

在华强北,李华也有了一群知音,比他小11岁的大学生杨竣涵,便是其中之一。

李华与杨竣涵因公益钢琴结缘,成为知音

“后来就发现,我们两个人有共鸣,都是‘音乐疯子’。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很有默契,不需要用嘴巴说,就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李华说。

华强北的琴声动人心弦

“深二代”杨竣涵从小就在华强北生活,他的学琴道路,也和这里分不开。“我在四岁多的时候就闹着要学音乐,在琴行看到一把小提琴,就决定要学这门乐器。”

2018年,杨竣涵第一次听到了华强北的街头音乐。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华强北散步,本能凑上前去看。“当时觉得这种场景很难得,我就鼓起勇气回家拿来小提琴,加入了他们。第一次参加街头音乐表演,感觉很真实、很自由。音乐不局限于舞台,它更可以融入市民生活中。”杨竣涵说,“当时弹琴的是一位叫卢雪峰的阿姨,她是第一位带我走进华强北的钢琴老师,也是第一个在华强北组织歌友会的人,但是她在2022年去世了。当时我在学校听到了这个消息,哭得很伤心。”

杨竣涵正在街头演奏小提琴

现在,热爱音乐的杨竣涵成为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一放假,他又会回到华强北街头演奏。他说,这些陌生的歌友、琴友,在他的生活里就像是家人一般存在。

杨竣涵和李华在华强北街头合奏

华强北的浪漫钢琴夜

属于华强北的夜晚在晚上8点后正式开始,四面八方的歌友,或走路、或乘坐地铁前来,或认识、或不认识,大家聚集在钢琴前,举起手机,跟着旋律齐声合唱。

这一刻,华强北不仅仅是华强北,它是普通市民的“舞台”。当音符和霓虹灯一同流淌在夜市中,人们用歌声卸去疲惫,交换故事。

市民汇聚一堂,在华强北公益钢琴点自发合唱

人群中,刚送完快递的小哥,大汗淋漓地站进队伍,用歌声暂忘生活的重量;常年从事海鲜运输的工人,下班之后总会准时到来,这已是他在这里唱歌的第四年;一位小学老师夜幕降临后化身鼓手,为素不相识的弹琴人即兴伴奏;眼科医生小尹几乎每晚都来,还会用视频悄悄记录每一天的曲目和场景……

“白天工作很忙,但这些华强北的歌友们给了我安慰和能量,我能感受到在深圳这座大爱的城市里,去听音乐,去感受人生是很美好的。”一位运货工人说。

每天晚上8点,华强北公益钢琴点都会举行“歌友会”

音乐为生活注入能量

夜晚歌会的狂欢散去,华强北又迎来了新的一天。在这里,故事永远充满可能。

“我印象最难忘的事情是,当时在公益钢琴点演奏。回头一看,发现郎朗老师在路人的邀请下走上前来,我们合奏了《我爱你,中国》。他鼓励我说,‘拉得很好’。听到后,我更是下定决心,要在音乐的道路上努力前进。”杨竣涵说。

杨竣涵在“午间音乐会”独奏

经过华强北街头的长期锻炼,杨峻涵成为了学校首位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学生。

而这个暑假,那三位发起音乐挑战的高中毕业生也纷纷如愿被理想大学录取,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暴涨八万。“这使得我更加相信自己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些免费的钢琴和共享琴房,向我们的市民开放,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度。它们让我们把青春的感觉传递了出去。”今年九月已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的李军儒这样说。

到深圳音乐厅演奏,是李华和杨竣涵的梦想

在深圳的街头,散布有众多公益钢琴点与近百个“琴小站”,让市民得以随时驻足、即兴演奏。这一刻,穿梭的人群、热闹的街区,仿佛按下了“暂停键”,静谧与共鸣在旋律中流转。这些街头的钢琴,也记录着人们的心声。

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共享琴房

记者手记:

在深圳街头的音乐会,唱得好不好、弹得准不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街头的琴声里,匆匆来往的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不止生计,还有诗和远方。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建筑工人、外卖小哥、保安大哥、保洁阿姨等在钢琴前弹奏时,总能让人无限感动。把公益钢琴搬进街头,是一个新鲜的尝试,它可以传递文明、引起共情,让大众感受温暖,这是超越钢琴之外的意义。

记者 / 李子立、曹泽东、周一义、王涛、温国赞

排版 / 温维

审校 / 岳丽红 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