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战士冼星海如何写出名曲《黄河大合唱》?
发布时间:2025-09-11 08:58:08 浏览量:1
1905电影网专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二字带领我们回到那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也让我们想起全体中华儿女为了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CCTV-6《中国电影报道》特别策划推出14集系列专题《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共同在光影中回顾那全民族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
特别节目由《我们的胜利——电影中的抗战烽火》和《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两部分组成。《我们的胜利——电影旋律中的抗战史诗》从经典抗战电影歌曲出发,以十首歌曲为切入点,从人物访谈、音乐解析、电影艺术等多个层面回溯那不屈的传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当黄河的浪涛拍打岸堤,八十年前那穿透硝烟的旋律仍在时光里回响。本期节目,让我们走进《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它如同一座镌刻着民族血性的丰碑,不仅是音乐的杰作,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与宣言。
1938年秋,黄土高原上的风裹挟着前线的硝烟呼啸而来。一大批进步青年怀揣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其中就有33岁的音乐家冼星海。
在前线的斗争中,冼星海汲取着无穷的灵感,逐渐从艺术家变成了音乐战士。他迫切地想以笔为枪,用一个个有力的音符,去表现听到黄河咆哮之时的全部感受,以及对大河奔流所经之地的全部情感。
此时,25岁的诗人光未然正在横渡黄河,眼前船夫们挥动船桨与惊涛骇浪搏斗,耳畔的船工号子与不远处枪炮声来回交响,让他不由得壮怀激烈起来。他要为黄河,为保卫黄河的人们,写下生命的乐章,那便是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当光未然带着创作手稿回到延安,冼星海被诗句中的激情点燃。黄河的磅礴与民族的奋发,为他打开了创作的闸门,流动的音符在他笔下,像田间正在生长的麦芒,像战士肩头正在闪亮的刺刀。
1939年春天,这部波澜壮阔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石一冰说:“冼星海当年在延安创作的第一稿,也叫做延安稿,这是用当时延安自产的纸。”当初在延安非常艰苦,只有几把二胡、口琴、打击乐,还有自制的乐器,但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也体现出了冼星海的智慧。
《保卫黄河》这首歌,是三声部的轮唱,因为这是给抗敌演剧三队写的,演剧三队人数并不多,多声部的能力并不是特别强,又要写出气势,那么只好在音乐的情感表达、气势和能力之间求一个平衡。
1939年5月11日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看了这部作品,最后都拍手称好,连喊三个好。这部作品也经过了一些特殊途径传到了国统区,桂林、云南、重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唱,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也在唱,这首歌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黄河大合唱》唱响的不止是歌声,更是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协奏和生命交响。深入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观看《黄河大合唱》后说,“这是我在中国听到最好的大合唱,它永远属于明天的中国”。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战士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唱响了《河边对口曲》,那是同样为保家卫国而燃烧的热血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共振,是向着胜利前进的激昂战歌。
八十年来,《黄河大合唱》被改编成多种版本,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对于钢琴家郎朗来说,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早已是融入血脉的旋律。他与这部作品一起走遍了世界各地,每次弹起都会有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外国观众也很喜欢。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在黄河壶口瀑布之畔,他再次奏响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八十年过去,黄河的水依旧奔流不息,《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仍回荡在神州内外。这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风骨与品格。它提醒我们:有些声音不会被时光淹没,有些精神将一直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