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与听音乐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5-09-13 20:10:05 浏览量:1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听音乐≠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治疗师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完成评估(assessment)、干预(intervention)和评价(evaluation)3个阶段的工作。
层次一:支持性、活动取向的音乐治疗
在这个层次中治疗目标一般是通过各种治疗性的音乐活动来达到,而不是通过内省或对心理的分析来达到。集中在对“此时此地”的体验和可观察的行为上。这一层次的活动目标:增强正常心理防御机制,促进正确的行为控制能力。很多团体性的音乐治疗就是在这个层次进行工作。层次二:再教育、内省和过程取向的音乐治疗
又可以称为认知层次的干预。在这个层次,音乐活动伴随着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的言语交流,而且语言交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治疗过程中,音乐活动主要针对情感和思想观念来安排,强调暴露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人际间反应方面的问题。重点集中在“此时此地”的体验,以及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人际反应过程。治疗的目的是建立和促进正确的行为模式。层次三:重建、分析和宣泄取向的音乐治疗
这一层次又可称为潜意识探索。音乐与潜意识活动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即非语言性。在这个层次中,患者的潜意识内容被用来重建新的心理防御机制,深化自我理解,促进自我的冲动控制能力,以及更成熟的本能动机和内驱力,进而达到重建人格的目的。在以上三个层次对来访者进行干预,从而达到不同治疗来访者的效果,这就是音乐治疗的干预机制。
那么,想要成为专业的音乐治疗师,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音乐可以带给我们非常丰富的感觉刺激。
比如:当你在演出现场时,你可以听到舞台上的声音,这是听觉刺激,同时如果你在音响附近,你还能够感受到声波的振动,这是触觉刺激;甚至你还有可能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舞动,那么此时就是动觉刺激的体验。
不同类型的音乐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就像不同的钥匙能够打开不同的房门一样。古典音乐倾向于激活与注意力和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叶皮层,而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则更多地刺激与运动和情绪相关的脑区。
研究团队发现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就像每个人对同一道菜的味觉感受不同一样,同一首音乐在不同人的大脑中激发的神经活动模式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与个人的音乐偏好、文化背景和过往经历密切相关,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歌曲能够深深打动某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却毫无感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高校先后建立专门音乐治疗课程,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在中国,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音乐治疗研究中心,1999年开始音乐治疗硕士研究生教育,2003年开始音乐学专业(音乐治疗方向)本科生培养。2005年后,中国音乐治疗高等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期,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长治医学院先后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16所高校开设音乐治疗方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