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梦醒了!钢琴行业,天塌了
发布时间:2025-09-14 16:38:39 浏览量:1
小时候学钢琴花了几十万,长大只能在公司年会表演
“乐器之王” 钢琴,如今成了 “赔钱货”?
前段时间,国内钢琴行业的 “老大哥” 珠江钢琴交出 2025 年半年报:扣非净利润亏损 1.39 亿元,同比下降 90%。
要知道,2018 年它一年能卖 15 万台钢琴,可到 2024 年,只剩 3.77 万台,六年时间销量缩水了四分之三。
不只是珠江钢琴,另一家头部企业海伦钢琴也不好过,去年亏了近 1 亿,今年上半年又亏了 2000 多万。
曾经被中产家庭捧在手心的 “鸡娃标配”,如今连行业巨头都撑不住了,钢琴行业的天,真的塌了 —— 而这背后,是中国家长们一场集体 “梦醒”。
以前提起钢琴行业,关键词是 “不愁卖”。
珠江钢琴作为 “乐器第一股”,常年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经销商排队拿货,家长为了给孩子买琴,愿意等上一两个月;海伦钢琴主攻海外市场,出口量年年增长,不少家庭把 “买架钢琴” 当成孩子 “精英教育” 的标配。可现在,这些风光全没了。
珠江钢琴的半年报里藏着更扎心的细节:不仅销量跌,单价也上不去。以前标价两三万的家用钢琴,现在为了走量,降价几千都没人要;高端钢琴更难卖,以前有人为了 “面子” 买五六万的进口琴,现在连问的人都少了。
海伦钢琴更惨,海外市场受经济环境影响,订单少了一半,国内市场又拼不过珠江,只能靠裁员、关工厂缩减成本,可还是挡不住亏损。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数据显示,2023 年一年,全国就有 7000 多家钢琴相关企业倒闭,小到县城的钢琴经销商,大到中型钢琴加工厂,要么关门,要么转行。
有人调侃:“现在做钢琴,还不如卖二手家电赚钱。” 曾经的 “香饽饽” 行业,如今成了 “烫手山芋”,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买琴的家长,突然变少了。
十年前,钢琴是中产家庭的 “身份象征”。家里客厅放一架钢琴,哪怕孩子不常练,也觉得 “有面子”;家长们扎堆给孩子报钢琴班,考级、比赛、拿证书,卷得比文化课还厉害。
可现在,风向完全变了 —— 闲鱼上,以前卖五六万的新钢琴,现在一折挂着都没人问;有些家长为了腾地方,甚至免费送琴,只要求对方自己搬;钢琴培训机构更是一家接一家关门,以前要排队预约的名师,现在主动降价都招不到学生。
这种变化,说到底是家长 “梦醒了”。以前家长让孩子学钢琴,一半是跟风攀比,一半是奔着 “加分” 去的。
2008 年以后,教育部推出艺术特长生政策,钢琴过 9 级中考能加 10 分,高考甚至能降 20-60 分,这一下点燃了家长的热情。
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数据,最火的时候,国内有 4000 万孩子学钢琴,占全球钢琴练习者的 80%,是美国的 7 倍。
可 2018 年,政策突然变了 —— 艺术特长生加分被取消,钢琴证书从 “升学利器” 变成了 “兴趣证明”,很多家长瞬间没了动力。
更关键的是,经济环境让家长变得务实。
这几年,北上广深房价松动,大厂裁员不断,中产家庭的资产账户在缩水,房贷、车贷却一分没少。
以前觉得 “花几万买琴、几十万学琴” 值得,现在算了笔账:学琴十年,要花时间陪练、交学费,最后既不能加分,也很难靠钢琴谋生,还不如把钱花在孩子的文化课补习、实用技能学习上。
毕竟,家里腾出十平米放钢琴,对现在的很多家庭来说,都显得太奢侈了。
钢琴以前被捧得高,是因为它被赋予了太多 “额外意义”:精英教育的象征、审美能力的体现、阶层跃迁的工具。
可现在,这些光环全碎了。
首先是 “精英滤镜” 的消失。
以前觉得 “学钢琴的孩子更优秀”,可现在家长发现,很多学琴的孩子只是 “为了考级而练琴”,除了会弹几首固定曲目,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没多大提升,反而因为练琴占用了太多时间,影响了文化课和其他兴趣的发展。
更现实的是,靠钢琴谋生太难了 —— 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当名师、进乐团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去培训机构当老师,收入不稳定,还受行业波动影响。
其次是 “实用价值” 的下降。现在的家长更看重 “能变现” 的技能,比如编程、英语、书法,这些要么能帮孩子提升学业,要么未来能对接职业需求。而钢琴,除了作为兴趣,几乎没有 “实用回报”。
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买琴 2 万 + 学琴十年 10 万 + 考级比赛 1 万,总共 13 万,这些钱如果用来报编程班,孩子可能早就拿到竞赛奖项了;如果用来存教育基金,也能给孩子未来留学添一笔钱。
这种 “性价比” 的对比,让很多家长放弃了钢琴。
面对行业寒冬,钢琴企业也在想办法自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 “放下身段”,从卖 “高端传统钢琴” 转向 “平价电钢琴”。
珠江钢琴 2021 年就成立了电钢琴品牌,以前传统钢琴是主力,现在电钢琴成了为数不多的增长业务。
电钢琴比传统钢琴便宜一半以上,还不用调音、不占地方,插上耳机就能练,不会吵到邻居,很适合租房住、预算有限的家庭。
海伦钢琴也开始发力电钢琴出口,针对海外小户型家庭设计便携款,销量慢慢有了起色。
这种转型,其实是行业 “向现实低头” 的表现。
以前企业觉得 “电钢琴不够高端”,不屑于做,现在发现,普通家庭需要的不是 “乐器之王”,而是 “性价比高的乐器”。
电钢琴的走红,也从侧面证明:家长们不再追求 “面子”,而是更看重 “实用”。
除了电钢琴,有些企业还开始做 “钢琴租赁”“二手钢琴回收”,甚至推出 “钢琴陪练 AI 课程”,试图通过多元化业务活下去。
钢琴行业的衰落,不是因为 “没人喜欢音乐了”,而是因为家长们终于从 “鸡娃幻觉” 中醒了过来。
以前把钢琴当成 “精英入场券”“升学工具”,现在明白,教育的核心不是 “跟风攀比”,而是 “适合孩子、有用实用”。
对行业来说,这场寒冬或许是好事 —— 淘汰掉靠 “炒作” 生存的企业,留下真正专注于音乐教育、做高性价比产品的品牌;对家长来说,放弃 “钢琴焦虑”,反而能让孩子真正享受音乐的快乐,而不是被考级、加分绑架。
未来,或许不会再有 “4000 万孩子学钢琴” 的盛况,但会有更多孩子因为 “喜欢” 而接触音乐,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而钢琴行业,只有放下 “乐器之王” 的光环,回归 “音乐工具” 的本质,才能真正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