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为啥现在中国内地的音乐变得越来越不好听了,这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15 11:54:50  浏览量:1

大陆的音乐变得越来越不好听了吗,为什么?在我接触到的音乐当中,大陆的新生音乐质量越来越不如以前,周杰伦一发新歌都是在90后粉丝群中卷起一波浪潮,年轻一代的歌手们很少见有谁有如此影响力。对比与日本,年轻的杰出的歌手却十分多例如,米津玄师,野田洋次郎等等。作为一名98年的人,还经常去听周杰伦和陈奕迅的歌。有些新歌还存在抄袭现象,修音也特别严重,一到现场就拉跨。(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有一说一)所以请大神们解答咯!

最近短视频上分享了翻唱版的《明天会更好》、《北京欢迎你》。让曾经经典的歌曲一下子变了味道!好像录制这样的歌曲并不是为了好听,就是为了出名,就是为了有争议一样,歌曲就没有以前的那种味道了,听着让人感觉到很怪异,不舒服!

好音乐应该是舒适的,应该是听着还想要再听的,那现在的很多音乐,无论是魔改歌曲,还是只是一两句经典好听(发短视频特别有效,BGM也很优秀,但要听完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都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有一些老牌歌手在歌曲选择方面,在曲风方面好像也靠近了这样的趋势?难道是为了生存!

至于这个提问提出的大陆,其实我发现这两年港台也没有提供出特别好听的音乐,好像音乐的风格变得很奇怪,只能去听2000时代的、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去寻找哪个时候的味道,才感觉音乐是舒适的!

难道我们不懂欣赏了?我们不明白00后、10后的审美!我们落伍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

过去2000时代出现非主流,的确出现了这样的落差,但我感觉现如今,的确可能在文化审美有一些代沟,但这不是重点,可能与时代发展,与物欲横流、竞争内卷、极限批量速度的创作欲有关系!而认真打磨作品,认真的做好歌曲的歌手不多了!

都可能在追求的是热门话题,追求的是如何迎合流量,而不是音乐的本身,这可能是问题的本质!

我们发现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分发机制,倒逼音乐人追求“15秒爆点”。2024年数据显示,超60%的新歌优先投放短视频平台,其中78%的歌曲高潮段落被刻意压缩在8秒内以适配碎片化传播。

当歌曲沦为背景音效,旋律完整性让位于“魔性洗脑”,《北京欢迎你》被解构成土味BGM的现象便不足为奇。唱片公司对市场数据的过度依赖,更导致歌手被流量反噬——某顶流歌手2024年演唱会修音事故,恰暴露了过度依赖技术的虚浮根基。

我们从音乐院校方面也看到一些状况,音乐学院扩招导致人才泡沫,2024年《中国音乐产业报告》指出:专业院校毕业生转行率达43%,远高于十年前19%的比例。当基本功训练让位于速成选秀,新生代难以承接罗大佑式的词曲底蕴。

更关键的是,00后成长于“神曲轰炸”环境,其听觉审美被算法塑造成“刺激-麻木”的循环,这与经历过唱片工业黄金期的90后形成天然鸿沟。

有人说音乐从未真正“变差”,只是被流量劫持到了错误的坐标。当《明天会更好》的合唱沦为炒作素材,我们更需清醒:资本制造的听觉快消品终将褪色,而那些在车库排练房打磨的声响,或许正在重写未来的听觉版图。听众的选择权从未消失——每一次关闭洗脑神曲,点击完整专辑的行为,都是对创作初心的投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