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首次翻车!药家鑫杀人与弹钢琴无关,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15 17:58:52 浏览量:1
本文字数约:4467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从“好学生”到杀人犯:实际上他患有C-PTSD
02、李玫瑾教授翻车,暴露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局限性
02、精准心理学像“福尔摩斯”探案,能看清更多的真相
2010年10月20日的深夜,发生了一起让无数国人震惊和心痛的惨案——药家鑫案。
那天晚上,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开车撞倒了骑电动车的女士张妙。
这本来是一起不幸但普通的交通事故,但接下来发生了极其恶劣的一幕:
药家鑫下车后,发现张妙受伤倒地,并正在试图记他的车牌号。
他因害怕对方以后会纠缠自己与家人,竟掏出刀对着毫无还手之力的张妙连捅数刀,最终导致其死亡。
这个残忍的举动,让他从一个交通肇事者,彻底变成了冷血的杀人犯。
药家鑫平时在周围人眼中是一名文静的“好学生”,为何会突然犯下如此凶残的罪行?许多网友对此感到困惑与不解。
著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对此案发表了分析,但没想到竟然阴沟里翻船了。
她说药家鑫“连续捅刺”受害者,与他长期练琴形成的“机械性重复”有关,是“激情杀人”。
这实在太牵强了,很多网友根本看不下去了,对李玫瑾教授猛烈开炮,说她这个分析“毫无人性”。
以下,我们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对此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深入探讨李玫瑾教授为何会翻车。
01、从“好学生”到杀人犯:实际上他患有C-PTSD
药家鑫的家庭条件虽然不错,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教育方式几乎称得上“高压”。
和很多“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一样,药家鑫的父母也是拼命“鸡娃”。
从4岁起,药家鑫就被逼着练钢琴,父母轮流监督,几乎不给他一点玩耍的时间。
小孩天性爱玩,药家鑫偶尔偷溜出去玩,被父母发现的话,就免不了一顿狠打。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甚至令其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如今,不少年轻父母都意识到过度“鸡娃”的危害,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而对药家鑫来说,他不只在练琴上受了无数委屈,父母在其他方面也极其严厉。
所以,他在家里一直活得很压抑。可那时候他还小,没法独立,只能继续依赖父母生活——根本无处可逃。
按照目前精神医学的标准,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药家鑫可以被诊断为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从精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符合C-PTSD的2个核心特征:一是遭受了中等程度的心理创伤;二是这种心理创伤是无法逃脱的。
长期积累的心理创伤,让药家鑫内心积压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压抑、焦虑、恐惧……
案发时,他撞伤了别人,又看到对方在记自己的车牌号,瞬间激活了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中。
实际上,这是恐惧性的条件反射在作祟,类似于在临沂四院网瘾中心接受过治疗的青少年,在杨永信未被打倒之前,他们一想到杨永信,也会出现恐惧性条件反射一样。
也就是说,他当时害怕极了,只想着要“自保”,尽快逃脱这种危险的环境,萌发了杀人灭口的想法,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在庭审的过程中,药家鑫多次痛哭、忏悔,并向受害者家属下跪。
药家鑫,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最后陈述时,他还说:“我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两个家庭,我和我的父母将会尽最大的努力赔偿张妙的家人,希望张妙的家人、父母还有孩子能好过一些。”
我相信那一刻,他的道歉是真诚的。因为他已经脱离了事发现场的极端恐惧,逐渐冷静下来,理性也开始恢复。
可以看出,他并非十恶不赦的人格障碍犯罪者,心底仍存有一丝善意。
可即便如此,杀人必须偿命,他依然要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承担责任。
不管事后说了什么,他对别人造成的伤害都已无法挽回。法律审判更多看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言辞。
因此,法院最终依法判处药家鑫死刑,立即执行。这是一个合法且合理的判决。
02、李玫瑾教授翻车,暴露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局限性
那么,为什么李玫瑾教授作为顶尖的犯罪心理学家,会在这个案子的分析上“翻车”呢?
我们之前就分析过,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学,其实是“犯罪学”加“心理学”的跨学科结合。
而她这次翻车,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她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流派。
李玫瑾教授自己就公开说过,她跟精神分析流派接触得比较多,学的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李玫瑾教授的公开演讲,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她在分析不少刑事案件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用上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
比如,李玫瑾教授说药家鑫连续捅人的动作,与他长期练琴形成的“机械性重复”有关,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这个流派喜欢把人的行为归结于童年经历和潜意识驱动,认为人成年后的很多行为,都是早期心理印记的重复,自己都控制不了。
按照这个逻辑,李玫瑾教授就认为药家鑫从小开始练琴,潜意识里埋下了“机械重复”也就是“强迫性重复”的行为模式,在极端情境下连续捅刺。
但问题在于,精神分析很多理论都缺乏科学验证,有些说法甚至相当玄乎、站不住脚。
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真实案件,自然会让人觉得不靠谱,翻车也就不意外了。
我读过李玫瑾教授写的《幽微的人性》,发现她对不少案件的解读其实挺表面的。
比如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凶手赵承熙枪杀了32人。
赵承熙愤怒地说:“你们有房有车,什么都有,为什么还要这样?”听起来像是仇富。
但李玫瑾教授想不通:凶手自己家也有房有车啊,他为什么要仇富?
于是她就得出结论:凶手的动机是“无因杀人”——也就是没有原因。
出自《幽微的人性》一书中的15页~16页
在对云南大学马加爵一案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同样未看清真相,并认为马加爵有羞耻心,很在乎面子,才出现杀人灭口之举。
在对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则认为吴谢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可以看到,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解读是荒谬绝伦的,而这种解读背后实际上是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所在。
但她似乎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每当网友提出质疑,她反而觉得是别人“不专业”。
其实,精神分析的低效和过时,在国外心理学界已经是共识。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医学界,它早就不是主流了。
2016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中文版翻译者、美国精神科专家张道龙来中国交流。
张道龙是华人医生,对国内的精神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都有不少了解。
他说,在美国,精神分析也曾经家喻户晓,但近年已经衰落,使用率不足5%。
但他发现,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使用精神分析,“这都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不得不说一下,在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其实也存在一条“鄙视链”,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的鄙视链
如今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分析流派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但国内不少心理从业者,比如李玫瑾教授、武志红等,仍把它当作主流理论。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的心理学,会被西方发达国家心理从业者所鄙视了。
而李玫瑾教授从犯罪心理学推导出的育儿观点,同样是从精神分析流派理论出发,有明显的局限性。希望各位家长,尤其是宝妈们要学会识别,不要被轻易带偏。
另外,李玫瑾教授被质疑的时候,总是认为是别人不专业,其实体现了她有偏执、自恋的一面。这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析流派带来的不良影响。
现实中,很多精神分析师往往也有偏执型人格倾向、自恋型人格倾向,有的甚至达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程度。
如今已经进入AI时代,低效、过时的知识,尤其是低效的心理学解读,正在被迅速淘汰。精神分析那种近乎“玄学”的理论,自然也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希望包括李玫瑾教授在内的心理从业人员,能早日看清精神分析的局限,剔除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03、精准心理学像“福尔摩斯”探案,能看清更多的真相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对精神分析流派存在严重的“偏见”。
但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也曾跟随国内精神分析顶级专家曾奇峰学习过精神分析。
那时的我跟很多人一样,以为要学心理学,就必须得学精神分析。
再说说武志红,虽然他在网络上粉丝众多,是心理学领域所谓的“大V”,但在更专业的精神医学圈内,他其实算不上号。
不过,我学习精神分析时始终带着开放的心态,不是盲目追随——这一点,我和李玫瑾教授等人有很大不同。
当时我对各个心理学流派的态度很明确: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个心理学流派到底行不行,得靠临床实践来检验。
于是,我一边上精神分析培训班,一边把它应用于临床实践。
但我很快发现,精神分析流派实在太低效了,对改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症状几乎没有一点效果。我很快果断选择了抛弃它。
其实不光精神分析流派,其他病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这些现代心理学分支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显露出低效的问题。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如果只盲目追求“高效”,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原临沂四院副院长杨叫兽——杨永信,他采用的“电击疗法”看起来非常“高效”,孩子们在极度痛苦中屈服、求饶,嘴上说着“再也不敢了”。
当时,很多父母非常信任杨永信,甚至将其奉若神明。
但这根本不是治疗,而是以医疗为名的虐待犯罪,导致七千多名青少年成为了C-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说,治疗精神心理问题,不能只讲“高效”,还要“深入”——得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源。
有人常说,心理学虽“深入”但低效,精神医学虽“高效”但治标不治本,仿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但就在这个时候,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它同时具备了精准、深入、高效的3个特点。
3PT能够实现精准化心理干预,不仅能够直击“病因”,深入地解决精神心理问题,还非常高效。
而它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时候,经常会有颠覆性的发现与突破,一而再、再而三地令我感到震惊,使我不得不重视它。
值得一提的是,3PT是由创伤修复师Lucy主导创立的。
我作为复旦大学研究生、原三甲医院心理科主任,还多次接受过央视《新闻联播》《心理访谈》等节目的采访——在专业领域里,我曾自以为自己“足够权威”。
我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
我接受央视《心理访谈》采访
但Lucy作为一个“外行人”,却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让我由衷敬佩的贡献,而我的偏执与自恋也得以纠正了。
如今我清楚地意识到,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仍停留在“症状学诊断”层面,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而国内外传统心理学则停留在从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效果也非常有限。
精准心理学不同,它从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理解精神心理障碍,让我们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真正看清病因。
我们已成功帮助很多患者走向康复,被北大六院诊断为典型双相障碍的患者伟涛就是典型例子。
很多实实在在的临床成果,让我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与从容——不再是盲目自大,而是有底气的坚定。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才能够更清楚的看清李玫瑾教授存在的问题,并且有勇气站出来表达观点。
当然,我也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懂得把自己的优秀局限化,在不熟悉的领域保持沉默。
而那些仍在推崇精神分析的人,比如李玫瑾教授、武志红等,是否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希望他们能够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保持谦逊、持续成长,才能避免下一次的“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