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琵琶:刚柔并济音色诠释阴阳平衡哲思

发布时间:2025-09-17 04:30:54  浏览量:2

转自:光明日报

【八音拾萃·琵琶】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千古名篇《琵琶行》中,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尽显琵琶演奏技法之丰富,表现力之惊艳。

  近年来,琵琶在国内外大舞台以及互联网平台上大放异彩,一些演奏家用琵琶模仿各种乐器音色和人声,普及琵琶知识;一些演奏家通过独奏、协奏等专业曲目展示琵琶技艺,彰显“民乐之王”的艺术魅力,让琵琶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

  琵琶,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本土说”和“外来说”两种观点。“本土说”认为琵琶在秦时已经出现,在当时被称为“弦鼗”。《旧唐书·音乐志二》中记载:“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外来说”则认为琵琶是通过丝绸之路(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传入中国,又称“批把”“枇杷”。汉代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中提出:“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目前普遍认为,琵琶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穿过古西域,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北周时期,龟兹乐工苏祗婆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他将西域“五旦”“七调”等音乐理论带入中原,促进了歌舞与音乐的结合,奠定了隋唐时期“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唐代可谓是中国琵琶艺术历史上的发展高峰。唐朝初年著名乐师裴神符用手指代替拨子演奏,推动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变革。据记载,唐玄宗富有音乐才华,爱好演奏琵琶、羯鼓等,且擅长作曲,相传《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所作。南唐后主李煜与大周后在战乱时期收集整理了琵琶乐谱,为琵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宋代以后,琵琶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的重要伴奏乐器。明清时期出现了琵琶艺术史上第一本正式刊印的琵琶乐谱《华秋苹琵琶谱》,形成了琵琶的五个主要流派,包括:以华秋苹为代表的无锡派、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由鞠士林创建的浦东派、起源于上海崇明地区的崇明派和由汪昱庭创建的汪派。

  琵琶在千年流传过程中,其形制不断演进和发展。唐时的曲项四弦琵琶、直项五弦琵琶,元代的笏板式琵琶,明朝的燕尾式琵琶,清代的凤尾式琵琶、六弦琵琶等。虽然形制不断丰富,但其梨形音箱的特点始终是琵琶最具基因价值的存在。琵琶的制作工艺十分繁复,在木头的选材、雕刻、上漆等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如今我们常用的琵琶长度约102厘米,宽约31.5厘米,优质的琵琶背板通常采用酸枝红木、大叶紫檀、小叶紫檀等木材制作,面板多采用梧桐木。琵琶的构造主要由琴头、琴轴、琴弦、背板、扶手、品、相、山口等关键部件构成。琴弦在过去多用丝弦,现代则更多选用钢丝弦或尼龙弦。

  作为典型的弹拨类乐器,琵琶主要通过拨弦进行发音,其声音的震动、共鸣与音箱的形状之间有着较强的关系。相比于采用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采用梨形音箱的琵琶在音色上具有“多骨少肉”的特点,即余音短、缺乏共鸣,但穿透力更强、刚性十足,既能刻画龙血玄黄的战争,又能描绘百感交集的情绪,还能书写瑰丽壮阔的自然风光。琵琶刚柔并济的音色特点与表现力,完美诠释了中国人对“阴阳平衡”的哲学追求。

  琵琶的演奏方式随着演奏实践逐步演进,在持琴上从“横抱”变为“斜抱”,再到常用的“竖抱”。琵琶竖抱的演奏方式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实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演奏时左手换把、换弦更加灵活,能够演奏更为复杂的乐曲;二是琴弦的角度更有利于右手手指演奏,使各种演奏技法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据统计,琵琶的演奏技法多达60多种,《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等就呈现了弹、轮、扫、拂等多种演奏指法。近代琵琶的几个主要流派都有其代表性指法,例如平湖派的“挂线轮”“蝴蝶双飞”“马蹄轮”,浦东派的“轮滚四条弦”“并弦”“大摭分”“扫撇”“拖奏”“夹弹”“夹扫”“锣鼓奏法”,汪派的“上出轮”“凤点头”“挑轮”“勾轮”“扫轮”等,赋予琵琶多样的艺术风格。

  自1916年以来,我国琵琶艺术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如今,琵琶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不断流变发展,互相交融交织,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般来说,琵琶传统作品主要是以13首琵琶大曲和45首《瀛州古调》为核心的古曲,这些作品只有传承者和演奏家个人演奏谱的信息;还有一些民间作品,例如与河南板头曲、潮州音乐、客家音乐以及江南丝竹、评弹等乐种、曲艺相依存的独奏作品,包括《龙船》《高山流水》《寒鸦戏水》等,这类乐曲的主要特征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且多由演奏家在实践中不断加工,形成相对稳定的演奏谱;20世纪20年代后,自刘天华大师以来开始有作曲家署名的琵琶作品,如《虚籁》《改进操》《蜀道行》等。

  近年来,琵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作品的同时,不断创造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独奏曲方面,有《彝族舞曲》《春蚕》《静默之弦》《山之舞》《火把节之夜》《天鹅》《昭陵六骏》《春雨》等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的精品;协奏曲方面,有《草原小姐妹》《花木兰》《春秋》《云想花想》等具有历史意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这些现代作品探索了琵琶新的可能性,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琵琶艺术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当前,琵琶艺术教育教学不断升级,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设立了琵琶专业博士学位。今年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将琵琶、中阮、柳琴、三弦四大弹拨乐竖弹乐器纳入统一评审体系,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的整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