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英雄”
发布时间:2025-09-17 15:33:20 浏览量:1
文 | 杨婷婷
肖斯塔科维奇曾言:“我想写一部歌颂我们人民的作品,他们正在为战胜敌人而斗争,他们是英雄。写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我想到我们人民的伟大,想到他们的英雄气概,想到人类美好的理想和人的优秀品质,想到绮丽的自然风光,想到人道主义,想到美。”他笔下的人民,是英雄,是火种,是在历史风暴中不灭的光辉。正是他们的坚韧与牺牲,让民族从灾难中涅槃,让世界在黑暗中重见光明。
9月7日,上海交响乐团(下称“上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指挥家余隆携手上交,奏响《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通过音乐这一全球共通的语言,致敬历史,回应当下,传递对和平与未来的深切希冀。
“列宁格勒”的开篇如涓涓细流,平静而内敛,然而很快便被反复出现的“入侵主题”所打破。在余隆的指挥下,小军鼓乐手稳定发挥,那冷峻、精准而不失克制的节奏,成为全曲递进的基石,制造出了一种近乎窒息的心理压力。乐队整体没有急于推向音量的极致,而是以层层递进的节奏构筑了紧张氛围,弦乐的推进如同历史车轮的碾压,铜管与打击乐的呼应则如铁蹄逼近,渐次积累,最终在音响的洪流中生发出无可逃遁的强压感。
与前乐章的紧张氛围截然不同,第二乐章以抒情的回望展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光辉。旋律中带有俄罗斯民间舞曲的影子,轻盈质朴,却又暗含哀婉。这一段仿佛是战火中偶尔闪现的温情,艰难岁月里的难得喘息。弦乐歌唱性饱满,木管清新灵动,似是载着家乡的泥土气息,在苦难阴影中闪烁着人性最纯粹的温暖。
第三乐章无疑是全曲的灵魂。弦乐与木管如低语般的旋律带来祈祷般的氛围,仿佛是置身于战争阴影下的深刻冥想。哀伤的旋律缓缓铺展,细腻的音色变化与丰富的对位技巧交织在一起。铜管中段奏出的庄严旋律,带着圣咏般的气息,却在现代和声的烘托下超越了宗教的限制,演绎出一种普世的情感关怀。这是痛苦与希望交织的乐章,是人民从苦难中奋起的力量。终乐章在深沉的哲思中展开,为胜利的复杂性铺垫了情感的基调。铜管的刺耳音色与弦乐的疾速音阶交织,这一冲突犹如命运的锤击,近乎撕裂。随着音乐的推进,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交织融合,最终汇成恢宏的对位声响。余隆的指挥棒下,音响层层递进、自然聚合,脉络清晰却充满力量感。上交的诠释也无与伦比,铜管的号角在嘹亮中保持庄重,弦乐的疾速音阶清晰有力,打击乐的节奏精准且沉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今年,亦是他笔下《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在战火中诞生的第82年。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从“肖五”到“肖七”,再到《g小调钢琴五重奏》,上交以惊人的“肖量”回应历史,带领我们步步走近肖式用音符铭刻的历史痕迹,以及刻下的人民力量。正如余隆所说:“希望我们能在音乐厅内与观众共振,回溯历史、感悟当下、憧憬未来,感受音乐的美好与希望。”
音乐作为记忆与信念的见证,在此刻发挥了它最独特的作用。它让我们回望苦难、铭记牺牲,更让我们在当下的和平中学会守护与担当。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人民的坚韧与信念仍在历史与音乐的回响中延续。当晚,“列宁格勒”依旧见证了人民的力量,它让指挥、乐手与听众汇聚,在共同的记忆和信念中汲取力量。当最后一个和弦奏响,音乐厅内有一刹那的静默,这是对历史的默哀,是对未来的凝视。它让我们明白,和平绝非理所当然,是无数人的牺牲与努力换来的果实;胜利并非只是热闹的庆典,更是苦难之后的昂首与坚毅。人民,是历史长河中不灭的火种,而音乐,则是这份火种最纯粹的见证。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