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工号子、琵琶乐舞,水上公路大戏音乐剧《北上》为何值得一看?
发布时间:2025-09-17 18:01:29 浏览量:1
去年9月,音乐剧《北上》在北京演出八场,场场座无虚席。今年夏天,中文原创音乐剧《北上》再升级,开启全国巡演,上海场即将于9月20—21日,在大宁剧院上演。
音乐剧《北上》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不同于原著的多线并行,音乐剧设置“双男主”——漕运总督府翻译谢平遥与来华考察的意大利人“小波罗”,以他们的故事为主线,以2014年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以及孙宴临的故事为辅线,删繁就简、古今交错,讲述了运河两岸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
卡司方面,音乐剧演员贾凡、李宸希饰演谢平遥一角,阿拉丁・阿斯哈力饰演小波罗。一位是“风骨桀骜的晚清官员”,另一位是“简单快乐、喜欢冒险的小洋人”。
起初,两人因文化背景、性格差异而显得格格不入,却最终在误解与冲突中学会了倾听与尊重。在经历了生死后,两人的友情,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的鸿沟,成为了那段历史洪流中一抹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音乐方面,本剧特邀拥有《在远方》《唐朝诡实录》《胭脂扣》等多部音乐剧代表作品的音乐制作人张筱真担任作曲以及音乐总监。
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人们依河聚居,城市因河而兴,许多民间文化和民俗遗产也在运河的潮声中诞生。在这部音乐剧的开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就给观众带来极具震撼的视听体验。纤夫们激昂、浑厚、哀怨、痛苦交替之声,既是叹息,也是呐喊,既是对命运的控诉,也是激流勇进的拼搏。充满力量与情感浓度的号子声,带观众回到逆流而上、艰难前行的年代。
角色的歌曲则以流行为主,融合了曲艺、咏叹等多种音乐风格,很好地呈现了人物的不同风格。比如“小波罗”在初次“亮相”时的歌唱,是创作于19世纪末的意大利民歌《O Sol Mio》(我的太阳)。激昂的男高音直观地展现出他的异国背景和朝气蓬勃的“太阳”般性格特色。
谢平遥的男中音磅礴厚重,多推动主线剧情、表达时局慨叹;小波罗的男高音活泼欢快,多活跃渲染气氛、表达情绪感受。而随着戏剧的发展,“小波罗”和谢平遥的音乐旋律在调式、节奏、力度上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反差独立、彼此对峙,逐渐到相互帮持、和谐共存,音乐演唱形式也从初期的多独唱、对唱,发展到多二重唱,最终走向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声音融合。
另外,教坊司歌女天香的音乐片段是温婉细腻的琵琶乐和地方小调小曲,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角色性格命运以及运河源头的城市气质。挑夫兼厨师邵常来擅长快板,明快平实的曲艺更是独具京味儿特色。
舞美方面,本次演出版本也进行了再升级,处处透露着和“水”有关的视觉形象。
例如,将“船”搬上舞台,舞台台面运用了镜面材质的材料,营造出平静的水面。这艘“船”,既是主人公们活动的主要空间,更是他们沿着大运河探索运河文化、理解现实人性的重要载体。他们在船上观看扬州的教坊司歌舞,用河灯祭祀守护运河的金龙大王,因“用钱买路”之事争吵,也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与现实命运惺惺相惜。
船与两侧波浪形的台阶形成的等高线设计,让整个舞台空间极具层次感。台阶在“船”的运行中模拟被船破开的波浪,灯光通过镜面材质的台面打造出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也仿佛身处运河之畔,感受大运河的寂寥与沧桑。
同时,舞台上的异形纱幕也做成了水的形象,透过纱幕的景或人,若隐若现,似水波纹,给观众带来了中国传统美学之气韵生动的视觉享受。
在《北上》的最后,灯光模拟漫天星河,台阶构成的波浪之上,“船”在舞台后侧静止,谢平遥和谢望和祖孙二人时空相接,透过笔记和想象完成跨越时间的对话。大运河的河水穿过时间与我们相遇,因为对历史和文化的探寻,谢平遥与谢望和也得以隔着时空相望。
京剧武生的身法、运河纤夫的非遗元素、教坊琵琶乐舞、通俗快板曲艺、唢呐声中生命的高昂……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有繁华也有寂寥,有喧嚣也有宁静。这个秋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条河、这艘船,跟随人物的命运重温一段遥远的旧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