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孩子叛逆了!你骂的是孩子的“反抗”,藏的是自己的“控制欲”
发布时间:2025-09-17 20:37:02 浏览量:1
“这孩子怎么这么叛逆!说什么都不听!” 多少家庭的争吵,始于家长这句愤怒的指责。可很少有人停下来想:孩子真的是在 “叛逆” 吗?还是我们把 “不按我的想法来”,都当成了 “叛逆”?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眼里的 “叛逆”,不过是孩子在挣脱控制的信号 —— 你骂他 “不听话”,藏在背后的,是 “他没按我期待的做” 的失控感。
先看两个最常见的场景:孩子上初中,想留短发,妈妈坚决反对 “女孩子就该留长发”,争执到最后,妈妈说 “你就是叛逆,故意气我”;孩子高考后想选心理学专业,爸爸拍着桌子吼 “学这个没前途,必须报计算机”,孩子沉默对抗,爸爸叹气 “越大越叛逆,翅膀硬了”。
你发现了吗?这些 “叛逆” 的导火索,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们想做 “自己想做的事”,却撞上了家长“必须按我想的做” 的要求。
孩子想掌控自己的头发、专业、人生,家长却想把这些掌控权攥在手里,一旦孩子反抗,“叛逆” 就成了最方便的标签 —— 既不用承认自己的控制欲,还能把矛盾的责任推给孩子。
你的控制欲都掩盖在“为你好” 的外衣之下,藏在那些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地方:它藏在 “我都是为你着想” 的劝说里,藏在 “听我的准没错” 的笃定里,更藏在 “你不懂,必须听我的” 的强势里。
有位妈妈曾说,看到孩子自己搭配的衣服 “不伦不类”,就忍不住要换掉,“我怕他被同学笑话”。可深究下去才发现,她真正在意的是 “孩子的审美和我不一样,我没法控制他的样子”。
很多家长的控制欲,其实源于 “害怕失控”。从孩子出生起,我们习惯了掌控他们的一切: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读什么绘本。可孩子慢慢长大,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判断,这份 “掌控感” 就会被打破。就像手里攥着沙子,越怕流失,越想攥紧,可攥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 —— 孩子的反抗,不过是对 “过度掌控” 的自然反弹。
还有些控制欲,里面藏着家长自己未完成的期待。有位爸爸强迫孩子学钢琴,说 “弹琴能提升气质”,可后来才坦言,自己小时候想学钢琴却没条件,“现在有能力了,不能让孩子再错过”。他把自己的遗憾,变成了孩子的 “必须”,却没问过孩子 “想不想要”。当孩子说 “我不喜欢弹琴”,在他眼里,这就是 “叛逆”,是 “不懂得珍惜机会”。
但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从来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不是 “按我的图纸就能建好的房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节奏、人生轨迹,就像小树,会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生长,而不是一直沿着家长拉的绳子走。
所谓的 “叛逆期”,其实是孩子的 “独立期”—— 他们在学习如何做自己,如何掌控人生,而家长需要做的,是从 “掌控者” 变成 “陪伴者”。
当然,这不是说家长要完全 “放任不管”。“放手” 和 “放任” 从来不是一回事:放手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在他需要时提供建议;放任是不管不顾,让孩子在错误里撞得头破血流。就像孩子选专业,家长可以说 “心理学就业可能会辛苦,你想过怎么应对吗”,而不是 “不准选,必须听我的”;孩子搭配衣服,家长可以说 “这件衣服颜色有点亮,你觉得适合学校的氛围吗”,而不是 “赶紧换掉,太难看了”。
下次再想说 “孩子叛逆” 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我是在担心孩子做错,还是在害怕他没按我的想法做?我是在给孩子建议,还是在逼他接受我的控制?别让 “叛逆” 的标签,遮住了我们的控制欲,也别让这份控制,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毕竟,好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 “我控制你”,而是 “我陪着你,看着你成为自己”。
若你正为 “孩子叛逆” 焦虑,或是想帮家庭化解控制与反抗的矛盾,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认证的《家庭教育心理顾问》课程便是关键助力 —— 课程深度拆解家庭三大关系的功能、作用及调整路径,能帮家长看清自身控制欲的来源、梳理未完成的期待,也能让咨询师掌握科学干预方法,真正打破 “指责叛逆” 的循环,构建滋养型亲子关系。
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涛
编/晨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