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创新如何拓宽社会红色文化认知边界
发布时间:2025-09-19 09:32:52 浏览量:1
引言:“四红乐章”项目主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不同乐章对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既是对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又能真正吸引学生对音乐领域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拓展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边界,最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音乐叙事。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师应正确理解并充分运用“四红乐章”项目,将其作为音乐创新的重要方式,最终真正拓宽社会红色文化认知边界。
从内容层面拓宽社会红色文化认知边界,这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创新设计方案,采用结构化设计,以此弥补传统红色音乐育人的碎片化缺点,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更新、精神充盈、艺术表达的三维认知架构,当音乐教师结合具体的红色文化历史事件展开分析,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进而驱动学生借助音乐载体从社会传承优秀精神,促进音乐事业健康以及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交响乐四乐章结构为“四红乐章”项目奠定基础,划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大主题,各主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符号和精神文化。例如,契合革命奠基这一主题乐章的音乐作品有《十送红军》《游击队歌》等,高校音乐教师通过民间音乐形式进行场景还原,让学生在山歌对唱、劳动号子的场景体验中深刻感受原苏区军民鱼水之情。
从技术层面创新红色音乐传播形态,这是音乐信息化教学的产物,也是有效拓宽社会红色文化认知边界的一种手段。高校音乐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便为“四红乐章”项目注入活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对于音乐创作,井冈山大学在数字媒介重构红色音乐传播生态方面具有代表性,该校音乐教师使用Sibelius制谱软件将200余首井冈山红色歌曲转化为简线合一乐谱,并打造成数字化音乐资源库,便于学生在资料库中选择适合红色文化学习所需的作品。对于红色文化传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开发“红色音乐VR体验馆”,以此满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四红乐章”项目、沉浸式接触红色文化、感受红色革命精神的多元化需求。该校还借助3D建模技术还原延安窑洞、西柏坡旧址等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传统的音乐课堂中走出来,在逼真环境中掌握历史脉络,从而由心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还能通过佩戴设备参与合唱,以此增强交互能力,从而在音乐表演中产生共情能力,最大化激发红色文化传播的热情。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还能通过AI算法分析“四红乐章”项目的旋律特征,根据新时代音乐审美要求,创新创作而成新红色歌曲,最大化调动学生参与音乐二次创作的积极性,真正使红色文化跨越时代,实现代际传播。
从场景延伸层面引导高校学生由音乐课堂到社会空间实现红色文化认知拓展,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多场景,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全面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核,进而积极配合“四红乐章”项目的实践。如今,文旅融合时代悄然而至,则高校音乐创新可从“红色音乐地标”切入,即高校与政府部门携手,共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让学生通过旅行深刻把握红色文化,并借此机会传播红色文化。例如,某音乐学院围绕革命旧址群设计“声景导览系统”,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游客而言,能够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来收听专业讲解,在伴随红色歌曲混编的音频中获取导览信息。对于音乐专业学生群体类游客来说,能够加深文旅体验的印象,并且二次到访率相对较高。
高校基于“四红乐章”项目创新音乐教学方式,主要从内容、技术、场景延伸等层面来拓展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边界,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到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使其加入到红色文化传承及发展中。未来要想进一步拓宽社会对红色音乐文化的认知边界,仍要在“四红乐章”项目基础上探索新的路径,真正构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作者:杜靓 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