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音乐剧《八女投江》:抗联女英雄们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25-09-19 10:08:46  浏览量:1

抗联女英雄们的青春之歌 ——评音乐剧《八女投江》音乐剧《八女投江》剧照音乐剧《八女投江》剧照当乌斯浑河的潺潺水声与《国际歌》的旋律交织,中央戏剧学院原创音乐剧《八女投江》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完成了对抗战精神的当代弘扬。这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作品,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教学实践的探索,更是以年轻视角和多元表达,让1938年深秋八位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畔壮烈牺牲的故事,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得以全新呈现。作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参演剧目,该剧以“青春叙事”重构历史记忆,用音乐剧的方式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从教科书中的形象还原为舞台上鲜活的生命。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

音乐剧《八女投江》的创作建立在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与艺术创新的辩证思考上。编剧、导演范卫华和编剧陆璐历时四年,三易其稿,既严格遵循“八女掩护主力、投江殉国”的核心史实——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七位女战士,于乌斯浑河畔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终至弹尽粮绝,挽臂涉江;又创造性地引入“成长视角”,借八位女性“不同家庭背景的情感故事”,去除英雄叙事的概念化倾向。在“八女投江”的历史事件中,最小的女战士王惠民仅13岁,领导者冷云也只有23岁,年龄设定在剧中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当这些花样年华的女战士面对残酷战争时,她们生命的脆弱与精神的坚韧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青春献祭”的主题获得了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创作团队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框架,采用了现实与回忆双线交织的手法,在现实时空与1938年的战场间建立了情感对话的通道,让当代观众通过“回忆者”自然地进入历史情境。剧中对“情感真实性”的深度挖掘尤为可贵:冷云与丈夫的生离死别、安顺福对家乡的思念、胡秀芝从农家女到战士的蜕变,这些基于史料合理虚构的细节,将革命信仰具象化为“保护战友”“思念亲人”“守护家园”等朴素情感,使英雄呈现“战士、女儿、妻子、母亲”的多重身份。面对多线叙事的挑战,该剧以冷云的成长历程串联妇女团的集体记忆,平衡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让八位女战士既保持个性的光彩,又共同构成了抗联女性的精神图谱。

作曲家王越构建了“民族根基+现代表达”的双层音响世界,探索红色音乐剧核心命题:如何让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当代观众的“情感接受”有效对接?剧中既有东北民间音乐元素的转化,如将朝鲜族民谣的旋律动机变形为安顺福的歌曲《孩子别哭》主题,赋予角色鲜明的地域印记;又通过歌曲《我多么想》展现冷云的内心独白,用重唱歌曲《最后的选择》强化群体情谊,使音乐既是叙事要素又是情感载体。

舞台设计边文彤为《八女投江》构建了极具隐喻性的视觉空间,不同于传统抗战题材舞台剧的写实布景,设计师采用了“极简主义”美学,以大倾斜的转台、象征东北林海的白桦树,通过灯光投射形成“雾中藏”“向天长”的意境,既符合音乐剧舞台流动性的要求,又创造了“实景虚写”的诗化效果,拒绝简单“复制”历史场景,而是通过意象暗示激发观众主动想象,使舞台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场域,“意象化”的处理超越了具体时空,让舞台空间成为角色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

青春演绎与时代对话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2023级表演班的教学实践剧目,《八女投江》创造了“以演育人”的新模式,探索了红色文化传承的“代际对话”机制。这群与剧中人物年龄相仿的年轻演员,通过角色塑造完成了深刻的精神成长——她们不仅“表演”历史,更是与80多年前的同龄人心灵对话。在冷云角色的演绎中,演员通过自己成为母亲的经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位23岁女性在指导员与母亲身份之间游移的情感张力,演唱中轻抚腹部、颤抖的声线与克制的肢体动作,展现了革命者的抉择。对“不完美的英雄”的诠释,是年轻演员对历史人物的真诚理解:英雄并非没有软弱与挣扎,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超越个人的价值追求。

打击乐设计极具创意,对“日常物用”的艺术转化体现了年轻创作者对“人民战争”思想的独特诠释。标枪、算盘、碗、木棍等物件,化作节奏的乐器,与舞蹈交织,营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玻璃瓶乐器奏响的朝鲜族民歌旋律等,成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将“革命”拉回日常生活——革命的力量,体现在朴素的劳动工具与生活器物,更源自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指导员的誓言“放弃革命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彰显了信仰的力量。男子群戏中,抓鸡、杀鸡的场景弥漫着烟火气息,对手戏则勾勒出家的温馨。这些细节,让革命叙事洋溢着“人间烟火”的温情,让年轻观众更加理解:革命者正是为了守护日常的美好才选择牺牲。

冷云得知丈夫牺牲后,在口琴伴奏下念诵抗战诗篇,随后演唱的歌曲《崭新的世界》深情动人,体现了创作团队对“青春话语”的准确把握:年轻战士的革命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紧密相连。大部队突围之际,“我们即便是死,也要含着泪决不退缩”的呐喊震撼人心,冷云说出“我是战士,我义无反顾”后,全体演员以清唱《国际歌》收尾,将全剧推向高潮,这样的设计颇具匠心。它未止步于对牺牲场景的悲情渲染,而是借《国际歌》的世界性意义,将“八女投江”的壮举升华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赋予历史记忆以当代价值。今日,我们仍需以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当乌斯浑河的水声渐渐远去,《八女投江》留给观众的不仅是感动,更是对红色文化当代传播的深刻思考。创作者唯有深入历史肌理,以青春视角与真诚情感触动年轻的心灵,方能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八女投江》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青春、信仰与牺牲的故事,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新时代追寻理想的年轻人,英雄的青春之歌永远在历史长河中回响,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在今天,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更要传承那些永恒的青春价值,即对正义的坚守、对光明的向往以及为理想奋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