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闽南语音乐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性传播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20 04:52:36 浏览量:1
转自:黑龙江日报
□黄小玲
闽南语音乐作为承载着百年变迁的“活态文化史”,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节点上。信息数字化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为闽南语音乐的创作、传播、存档与研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开启了其创新性发展的新纪元。
数字化存档,从“口传心授”到“永久云存”,构建文化基因库。传统的闽南语音乐,尤其是南音、歌仔戏等非遗形式,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这种模式脆弱而易断,一位老艺人的离去可能就意味着一个独特唱腔或曲牌的永久消失。数字技术的介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高保真录音、多机位高清录像、3D扫描(用于乐器和戏台)等技术,可以为珍贵的闽南语音乐资源建立一套“数据基因库”。例如,将经典唱段进行数字化采录,利用AI技术使其音质得以完美保存。并将每一段唱腔的古语词汇等信息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一个可检索、可分析、可复用的庞大数据库。这种数字化保存方式为后续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永久而丰富的资源储备。
智能化创作,AI与算法下的“新闽南韵”。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创作伙伴。在AI辅助创作与编曲方面,基于AI模型,可以学习南音、歌仔戏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调式规律。创作者可以由AI生成符合闽南语音乐风格的动机或旋律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深化,极大地拓宽了创作思路。在编曲上,AI可以尝试将传统乐器(如洞箫、琵琶)与现代电子音色进行智能融合,探索既保留韵味又充满未来感的“新国风”编曲模式,更好地适应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语音合成与虚拟歌手技术的发展,为闽南语音乐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打造专属于闽南语的“虚拟歌仔戏演员”或“虚拟南音演唱者”。虚拟歌手能够用标准地道的闽南语进行演唱,且不受时间、地点和人体机能的限制。这不仅能解决部分流派后继无人的演唱难题,更能创造出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表演效果,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
沉浸式体验,VR/AR与元宇宙中的“场景复活”。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人与文化的情感连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元宇宙技术,为闽南语音乐提供了“场景化”沉浸式体验的无限可能。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重建一个明清时期的闽南古厝或茶馆,用户戴上头盔即可“置身”其中,360度观看一场原汁原味的南音表演,感受现场的静谧与悠远。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音乐本身,更能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历史氛围。AR技术则实现了古诗词与古音乐的跨时空交融。用户用手机扫描一本古诗词,屏幕上便可能浮现一位虚拟歌者,用婉转的闽南语将诗词唱诵出来。这种创新性的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更让古老的诗词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元宇宙中,可以举办一场“跨海峡闽南语音乐节”,来自各地的音乐人和乐迷,可以以虚拟化身齐聚一堂,共同欣赏演出、交流互动。这种数字化的文化交流方式,让闽南语音乐传播突破物理隔阂,在数字空间中获得一种现场的真切感。
平台化传播,打破圈层,让乡音触达全球。通过数字音乐平台,远在海外的新生代闽南裔人群,都可以轻松收听、收藏最新的闽南语专辑。这不仅扩大了闽南语音乐的影响力,更在海外闽南裔群体中强化了文化认同和乡音连接。信息数字化与闽南语音乐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保护方式从“抢救式”转向“再生式”,创作主体从“个体精英”扩展到“人机协同”,体验方式从“单向收听”升级为“沉浸互动”,传播范围从“区域文化”迈向“全球潮流”。
对于黑龙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而言,闽南语音乐的数字化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本。它证明,最深沉的乡愁完全可以搭载最前沿的科技,最古老的文化基因可以在数字世界里焕发最蓬勃的生机。这条数字化融合之路,不仅是闽南语音乐的未来,也是所有寻求创新性发展的传统文化共同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乡音,更是在数字文明时代,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全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