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鼓励的成长,只会越来越沉重
发布时间:2025-09-20 09:06:16 浏览量:1
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父母太忙。
忙什么?
不是忙着经营自己的人生,而是忙着盯孩子。盯得密不透风,仿佛孩子随便喘口气都得上报备忘录。生怕漏掉一个细节,错过通往清华北大的高速通道,或者一不小心就把未来输掉。
结果呢?父母累得怀疑人生,孩子学得怀疑人生,亲子关系也被盯成了负分。
你以为这是夸张?真不是。
看看身边,有多少家庭就是这样。父母的焦虑如潮水般推着孩子往前冲,孩子一边被追着跑,一边暗自琢磨如何逃跑。青春期叛逆、心理焦虑、学习抵触,全都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发酵。
许多孩子并不是因为没人管而长歪,而是被爱得太沉重,压弯了腰。
有些孩子,还在犹豫晚饭是吃米线还是炸鸡,父母已经替他规划好了未来十年的路线图——小学奥数、初中英语、钢琴十级、竞赛证书、出国留学、读研考公,一条龙服务。
开口闭口都是“为你好”。
到最后,孩子没学会选择,反而学会了闭嘴。
补课,便是这种“包办人生”的重灾区。父母心里盘算得很清楚:别人家孩子在补,我家孩子不补,那是不是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于是,孩子被塞进各种补习班,从早到晚,行程表被安排得分秒不差。
然而,学习从来不是靠堆时间来完成的。
没有兴趣的孩子,你让他硬坐五个小时,最后收获的只有对书本的深仇大恨。
更可笑的是,孩子根本没想补课,父母却补得津津有味,补到最后甚至像上瘾了一样。孩子成了课桌上的钉子户,成绩却依然不见起色。
父母更加焦虑,于是更加加码,像踩着油门却抱怨车耗油。
逻辑天衣无缝,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其实,补课并非洪水猛兽。真正有效的补课,是孩子自己发现了学习的漏洞,想要补齐;或者对某个学科产生了兴趣,想要深入学习。然而,许多家长喜欢脑补一个理由:别人家孩子都在学。
于是,补课的效果往往不是进步,而是把孩子最后一点学习的耐心掏空。
父母嘴里总有一个神秘的神话人物——“别人家孩子”。
这个孩子从不吃零食、不打游戏、不顶嘴,永远满分,还兼任班长、篮球队长和钢琴王子。反观自家孩子,立刻显得像个劣质产品。
于是,父母的要求无限拔高,期待值直冲云霄。
但问题是,孩子不是机器臂,参数一调就能立刻产出更高级的成果。学习本来就很难,尤其是对那些资质普通的孩子。有人一眼就能融会贯通,那是运气好,基因底子好。
更多的孩子需要一点点啃,一点点积累。
如果父母总用“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就等于让孩子每天都活在失败感里。没考试先输了心态,没起跑先被判落后。没有鼓励,只有比较;没有认同,只有失望。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防线被磨平,剩下的就是习惯性无力感。
聪明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的普通,然后一步一步陪着往前走。优秀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催出来的。
差别就在于,是陪伴还是逼迫。
再聪明的孩子,也需要一点鼓励。
然而在这一点上,许多父母小气得令人惊讶。孩子考砸了,一顿批评是必然的;考好了,最多一句“别骄傲”。有些父母甚至要补上一刀:“人家小王比你还高呢,别得意忘形。”
设想一下,你在公司熬夜做项目,好不容易交上去,本想听点表扬,结果老板说:“还行吧,隔壁部门做得比你好多了。”你下次还有动力吗?孩子也一样。每次成绩公布,不是检验努力的过程,而是等待判刑。
学习从成长的机会变成了无止境的折磨。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将成绩和自我价值捆绑:分数低=没用。父母原本想用高要求推动进步,却无意间种下了“永远不够好”的阴影。
其实,孩子的需求很简单——哪怕结果不完美,也希望有人承认他们的努力。哪怕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辛苦了”,都比冷冰冰的比较和否定更有力量。
听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又开始焦虑:那到底该怎么做?
放养?不管?都不是。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而是找到那个平衡点。
与其一股脑把孩子推进补课班,不如先问问他自己需要什么。如果学习上真的有漏洞,就补一补;如果纯粹是父母的焦虑,就别把孩子当成解药。父母若不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只会不断向孩子施压,最终拖垮所有人。
与其天天念叨“别人家孩子”,不如耐心看看自家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是小小的认真、仗义、体贴,都是值得被看见的。
因为孩子只有在被肯定时,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勇气。
过度的关注和控制,只会让他们越跑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