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早晚会喜欢”:拒绝流量营销的钢琴家如何征服古典乐迷?
发布时间:2025-09-19 22:06:26 浏览量:2
2025年9月那几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上,布朗夫曼带着他那副划满痕迹的皮手套跑了深圳、珠海、广州三场独奏会。
这手套看着比我奶奶的老花镜还沧桑,毛边都卷起来了,就为了演出前暖手用。
老爷子练琴跟上班打卡似的,2024年跟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时,每天雷打不动上午练琴,日程严丝合缝得像程序员写代码。
说起来,这位大佬1958年生在乌兹别克斯坦,15岁移民以色列跟着阿里·瓦迪学琴,后来在美国又拜了莱昂·弗莱舍这些名家。
能说俄语、希伯来语、英语三种语言,现在可是国际一线的钢琴家。
但你要见着他不弹琴的时候,穿得跟楼下遛弯的大爷似的,聊天冷不丁冒句笑话,特接地气,就是时间观念强得吓人,约好的事分秒不差。
这次巡演曲目狠得很,舒曼、勃拉姆斯、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全招呼上了。
上半场从《花纹》到《f小调奏鸣曲》,浪漫得像看老电影;下半场《意向集II》过渡到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奏鸣曲”,听得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最绝的是他弹勃拉姆斯,别人弹这首恨不得秀肌肉,他弹得跟讲故事似的,细腻得能听见“铁汉柔情”。
远远看他胖胖的身形,穿得有点皱巴的演出服,活脱脱一幅勃拉姆斯本人在弹琴的油画。
现在搞音乐的谁不琢磨点流量?但布朗夫曼愣是反着来。
有回在旧金山音乐节,他跟艺术总监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合作,弹贝尔格和舒伯特这种不算“爆款”的曲子,结果票全卖光了。
他后来说:“你看,只要弹得好,观众早晚会喜欢。”
就像肖斯塔科维奇的曲子,二十年前市场压根不待见,现在不也成了香饽饽?
这老爷子的演奏原则特轴,“相信作曲家”。
他老师鲁道夫·塞尔金老念叨这话,一开始他也不懂,后来才明白:谱子上写的每一笔都有讲究。
虽说演出时难免带点个人感受,但核心得忠于作品。“你要瞎加戏,那就是毁音乐。”他说这话的时候特认真。
现在短视频恨不得15秒一个爆点,但他觉得经典就像博物馆里的伦勃朗,每次看都有新发现,急不得。
聊到普罗科菲耶夫,他打了个特逗的比方:“勃拉姆斯的音乐里有马车,普罗科菲耶夫开的是汽车。”
前者是浪漫时代的温柔,后者带着工业革命的冲劲,节奏跟机器似的咔咔响。
但不管弹谁,他都追求“清晰度”,德彪西的《金鱼》那么难弹,他偏能弹出金鱼游来游去的画面感,还带着点悲剧结尾,被渔夫抓住了,听得人心里揪揪的。
除了弹琴,布朗夫曼还带学生,但他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从不逼着学生复制自己。
有学生卡壳了,他不直接示范,而是带着分析问题:“你手型、发力点哪儿不对劲,自己琢磨去。”
他说真正的演奏者都得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就像每个人吃饭拿筷子的姿势不一样,但目的都是把饭吃到嘴里。
他带的学生里,不是人人都得当职业演奏家。
“能教书、玩室内乐,哪怕一年就开几场音乐会,只要跟音乐沾边,都行。”
但有俩品质他看得特重:努力和真诚。
“别偷懒,别骗自己,更别骗音乐。”
2025年他跟小提琴家穆特、大提琴家费兰德斯搞三重奏巡演,教学之余还满世界跑,这精力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偷偷充了电。
布朗夫曼就像个守着老手艺的匠人,用自律和较真对抗着快节奏的时代。
他那副旧皮手套上的每道划痕,都像是跟经典音乐对话的印记。
就像他说的:“我能做的,就是把琴弹好。”
这话听着简单,做到却得耗一辈子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