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乐享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淄博“音乐老炮”自建宝藏馆藏,不收藏名利,只播种梦想!

发布时间:2025-09-21 11:34:04  浏览量:1

“弓法再稳些,你听这二胡的音色,像不像咱淄博的泉水,柔中带劲。”9月20日上午,在淄博高新区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徵羽乐器收藏馆里,66岁的退休教师张羽手持二胡,运弓拉弦,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身后的展柜上,红军长征时期的冲锋号、淄博大学初创时的脚踏风琴……425件跨越时空的乐器,静静诉说着他与音乐的一辈子。

张羽的音乐缘,打小就刻在骨子里。受父亲的艺术熏陶,他对乐器有着天生的悟性——一根竹笛、一把二胡、一台电子琴,拿到手里琢磨几天,就能奏出完整的曲调,连专业音乐老师都忍不住称赞“有灵气”。可这份热爱,最初只能藏在生活的缝隙里。高中毕业后,他下乡插队、回城进入淄博食品厂当供销员,白天忙着跑业务、谈订单,晚上却总忍不住抱着乐器“过瘾”。

1984年,淄博张店第一家舞厅开业,成了张羽音乐梦的“转折点”。他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沙龙乐队”,每晚在舞厅做伴奏。“那时候太幸福了!白天上班挣钱养家,晚上抱着乐器就能‘发光’,还能赚点外快补贴家用。”张羽笑着回忆,后来乐队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单位找他们培训合唱,奖杯拿了一个又一个,音乐渐渐从“爱好”变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命运的馈赠,总在热爱与坚持里藏着伏笔。上世纪90年代初,淄博教育系统紧缺音乐教师,因在各类公益演出中表现突出,张羽被调至张店区西六路小学,从供销员变成了音乐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看着孩子们眼里的期待,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为了教好课,他自学乐理、研究教学方法,不仅教会孩子唱歌、弹琴,自己也练就了“十八般武艺”——50多种乐器信手拈来,策划的文艺演出场场爆满,抽屉里的荣誉证书堆成了小山。

教学之余,张羽的“收藏瘾”悄然萌芽。看到老乐器被遗弃,他总忍不住心疼:“每一件乐器都有故事,扔了太可惜。”从那时起,他跑遍各地乐器展,后来又通过网络平台“淘货”,都是自掏腰包回收单位、个人闲置的老乐器。退休后,他拿出积蓄,增加了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在淄博高新区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了这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徵羽乐器收藏馆,200多种、425件西洋与民族乐器,终于有了“家”。

“这不是普通的收藏,是藏着咱淄博的记忆。”张羽指着展柜里的“镇馆之宝”格外动情:淄博大学(后合并入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初创时的脚踏风琴,见证了本地音乐教育的起步;此后为淄博样板戏剧组限量生产的低音键盘笙,更是独一份的城市印记。

在张羽看来,这座收藏馆早已超越“展示”的意义,目前免费对中小学生和音乐爱好者开放,馆内不仅有百余人的演出大厅,还设了公益教室——休息日能看到孩子跟着他学乐器,节假日常有市民来交流音乐心得。今年“六一”儿童节,他主动给朱家庄幼儿园捐了一批口风琴;此前,他还为高青一所乡村小学送去乐器,“想让农村孩子也能摸到乐器,感受音乐的美”。

“我这一辈子,就围着音乐转,值了!”谈及未来,年过花甲的张羽眼里满是光。他计划把这座乐器收藏馆打造成淄博的音乐交流平台,更要建成本地中小学生“教、学、研、创、演”的研学基地。在他看来,收藏乐器是收藏自己的奋斗时光,更是用一辈子的热爱,为一座城托起音乐梦想——这份“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坚守,比任何旋律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