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毁掉孩子动力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父母“给得太多”
发布时间:2025-09-19 01:17:20 浏览量:1
文/田园诗意生活
她曾经站在领奖台上,目光迷茫——不是因为不知所措,而是因为成功对于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当全场为她鼓掌时,她并没有体会到成就。后来,她对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为谁努力。很多事情,我连动机都没有。”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无法燃起内在动力,或许根本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学会过争取,从未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拼尽力量。
我们总在不自觉间,将最珍贵的驱动力亲手埋葬,用“给予”替代“培养”。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出于爱与关怀,把几近完备的物质和选择摆在孩子面前——想要什么,不需等待;看上一样东西,不劳烦思考成本。慢慢地,“得来的太容易”,却让孩子丧失了渴望,并学不会承担。
我曾遇到一个十岁男孩,钢琴弹得不错,却决意要放弃。他母亲满脸疑惑:“他明明有天赋啊,家里也一直支持,每年都给他买最好的钢琴、请最棒的老师,为什么就是坚持不下去?”答案或许很残酷:正是因为太容易得到,他未曾体会过“努力”的味道,在那里,动力根本无从诞生。
这种“给得太多”的温柔,像一层泡沫,将孩子和现实隔开。他们被保护在无风的港湾中,却错失了航海的壮阔。试想,一个渴望新玩具的小孩,如果得通过攒零花钱、帮助家务、或者表现优异来获得,那种期待与成就是鲜活的。可如果每个愿望都被及时满足,从哪里还能生发坚定的目标感与付出的勇气呢?
优秀的孩子,往往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一路顺风,他们的动力来源于一次次被拒绝后咬牙坚持,于无数次跌倒后爬起重新定义自己目标的过程。很多成年人心头都有这样微妙的记忆:为了一本喜欢的书,省吃俭用攒了三个月;因为想赢得父母的认可,熬夜复习功课,最终拿到更高分数时,那种由衷的满足感,让人终身难忘。
然而现在,太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主动争取的机会,只怕他们受苦,只怕他们失败,只怕他们觉得不够好。害怕的同时,就忽略了:只有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种下奋斗的种子。被过度呵护的孩子,很快变得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不懂坚持,甚至丢失了初始的兴趣。
你有没有见过长大后的“被供养者”?他们仿佛一艘没有方向的船,在职场里难以承受压力,在生活里难以承担责任,面对困境时第一反应是退缩或推卸。殊不知,这样的局面其实早已埋藏在童年中,每一次父母铺路,每一次掩盖棱角,都悄悄磨平了孩子自我驱动的动力。
如果我们给得太多,孩子就永远不能真正体会到“想要”而不得,“努力”才有所得。其实,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并不是无限制地满足他们,而是适当地给予机会,让他们去碰壁、去思考,甚至去承受一点点生活的重量。
我们需要改变的,是爱的方式。爱,不是替孩子清理所有障碍,而是陪伴他们去面对挑战。与其在他们嗜好的背后默默付出,不如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坚持、是否付出;与其在他们犹豫时直接施以援手,不如耐心等他们尝试,即使失败,也要容许他们舔舐伤口。那些不轻易得来的东西,才会让孩子倍加珍惜,从而激发出持久的动力。
真正毁掉孩子动力的,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在成长路上被“给得太多”,以至于无处施展自己的能量。请试着把让渡主动权还给孩子吧,看着他们一点点学会如何与世界交锋,如何发现、相信和塑造自己。他们会感谢你的信任,更会在未来,带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动力,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