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超两万家钢琴店倒闭!曾经的“中产标配”,为何逐渐沉沦?
发布时间:2025-09-21 21:15:00 浏览量:1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原价五万的钢琴,二手挂五千都没人问,一年里超两万家钢琴门店说关就关,曾几何时,钢琴是中产家庭的“标配门面”,如今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闲置品——这事儿,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
提起钢琴,谁脑子里没个优雅画面?穿礼服的人坐在琴前,手指在黑白键上翻飞,旋律一出来,就透着股家境好、有涵养的劲儿。
也正因这份“体面感”,前些年中产家长们挤破头也要让孩子学钢琴,仿佛不学琴,孩子就少了块“中产入场券”。
2017年是钢琴行业最风光的一年,这年国内卖了40万台钢琴,是美国的13倍,算下来每天得卖出1000台,钢琴课也水涨船高,一节就要两三百块,家长们眼都不眨就掏钱。
那会儿国内两大钢琴品牌也跟着沾光,珠江钢琴市值破了百亿,海伦钢琴一年营收能有4.7亿,线下琴行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里随处可见,走几步就能撞见一家。
可现在再看钢琴市场,早就没了当年的热闹,打开二手平台搜“钢琴”,待售的一大堆,从几百到一千多块的都有,可问的人没几个,评论区冷清得很。
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比前年涨了300%,价格普遍不到原价的十分之一,曾经赚钱的钢琴厂商,如今日子难熬:海伦钢琴去年亏了近一个亿,珠江钢琴更惨,亏了2.36亿。
中国乐器协会估摸着,2024年得有7000多家钢琴相关门店倒闭,钢琴年产量会跌破10万台的警戒线,比2018年的35.6万台少了七成还多,业内甚至有人说,中国钢琴行业快“撑不住了”。
那钢琴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又为啥短短几年就不香了?
这得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说起,郎朗和5岁的林木子一起弹了首《星光》,虽说就几分钟,却火遍了全国,那会儿家长们看完都动心了:原来学好钢琴,真能上大场面,给孩子挣面子。
差不多同时,教育部还出了个政策:钢琴业余考级过9级,部分地区中考能加10分,家长们一算账,这比报补习班划算多了,花点钱学琴,就能给中考“加分兜底”,多值啊。
一边是“学琴显体面”的中产滤镜,一边是“考级能加分”的实际好处,这下可好,全民“鸡娃学钢琴”的热潮就这么起来了。
2000年全国琴童还不到1000万,到2017年就飙到了4000万,钢琴课一节两三百,照样有人抢着报,某连锁琴行最火的时候,一年就开了300家新店。
“5岁不学琴,10岁就晚了”,商家这话一喊,家长们更慌了,生怕自家孩子落了后,钢琴价格也跟着涨,入门款大几千到一两万,稍微好点的要三五万,国外大牌更贵。
就说钢琴里的“顶流”施坦威,电影《绿皮书》里男主演出非它不用,一台施坦威三角钢琴,零售价大概6万到34万美元,折成人民币就是43万到240多万。
普通人买不起?金融机构还贴心推出“钢琴贷”,3万块的钢琴能分期付款,就怕你不买。
那几年钢琴品牌赚得盆满钵满,2012年珠江钢琴先上市,当年就卖了13万架,全球每4台钢琴里就有1台是它家的;20天后海伦钢琴也在深交所上市,成了国内民营钢琴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有资本推着,钢琴行业彻底迎来了“黄金时代”。
2017年,中国钢琴卖了40万台,是美国的13倍,琴童超4000万,培训机构多到数不过来。
可谁也没想到,转折来得这么快——2018年后,钢琴市场说凉就凉了。
据《琴行经营报》报道,2019到2021这三年,每年都有超两万家琴行倒闭,培训机构也扛不住,二手平台上钢琴课降到了四五十块一节,以前上一节课的钱,现在能上五节。
短短几年,钢琴怎么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说白了,就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是教育政策变了,这也是最关键的,2018年教育部说要逐步取消体育、艺术等中考加分项目;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既要减作业,又要减校外培训。
这俩政策一下来,钢琴行业直接“栽了跟头”,以前很多孩子学钢琴,根本不是喜欢,就是被家长逼着为了中考加分,现在加分没了,孩子更不想练了,家里的钢琴盖上琴盖,就成了堆杂物的架子,有的甚至放得落了灰。
第二是适龄学童少了,2017年以前,国内每年出生人口稳定在1600万左右,最多时快到1800万;可去年出生人口只剩954万,比巅峰时少了800多万。
钢琴这东西,得从小练,最佳启蒙年龄是4到6岁,最晚也不能超过7岁,出生人口少了,钢琴行业的“潜在客户”自然就少了,生源一减,日子能好过吗?
第三是学钢琴的“回报率”越来越低,前阵子有个视频火了:外卖小哥送完餐,在商场里弹了会儿钢琴,刚弹几句,订单电话就来了,他赶紧盖上琴盖、放好椅子,匆匆去送下一单。
这段视频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不少家长,有网友说“钢琴学得再好,最后不还是得送外卖”,这话虽然绝对,但也戳中了现实:现在就业市场里,艺术类专业不好找工作。
麦可思的报告显示,近五年本科“红牌专业”(就业难、工资低、不稳定的专业)里,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上榜次数最多,音乐表演紧随其后,说白了,学音乐的毕业生,大多面临工资低、岗位少、容易失业的问题。
还有个视频也挺火:一位爸爸教20岁的女儿学画图、编程、电控,评论区都夸“这爸爸太清醒了,手艺人饿不死”、“寒窗苦读12年,不如直接学实用技能,少走弯路”。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中产家长不爱让孩子学钢琴了,是不是中国钢琴市场就没需求了?
其实不是,钢琴的需求没消失,只是变得更“挑人”了。
就说高端钢琴施坦威,2016到2021年,中国市场给它贡献的净销售额从0.46亿美元涨到1.17亿美元,每年增长超20%。
这背后是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升级——他们买钢琴不是为了考级加分,就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图个自己开心。
有个钢琴调试师发过一条日常视频,去客户家调试两台施坦威,那家里装修比五星级酒店还豪华:沙发是爱马仕的,拖鞋是迪奥的,家里有专用电梯,走廊宽得能跳操。
网友扒出来,视频里那台二手施坦威,售价就有158万,这类不差钱的人,才是高端钢琴的核心客户。
不过,买钢琴的不一定会弹,在有些人眼里,钢琴是用来演奏的乐器;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就是家里的“奢侈品摆件”,买它就像买艺术品、买豪车,既能显身份,又能在社交时当谈资,这两类人对钢琴的热情一直很稳。
钢琴市场之所以“降温”,核心还是当初那些为了“功利教育”买琴的人,他们对钢琴本就没多大兴趣,只是为了加分才投入,现在加分没了,自然就不买了、不学了。
说到底,钢琴市场只是“冷静”了,没彻底“凉透”;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还在,只是换了个战场——以前盯着钢琴考级,现在盯着编程、体能这些更“实用”的技能,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还是扎在很多家长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