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燃烧吧!在音乐现场
发布时间:2025-09-22 18:01:15 浏览量:1
演出者眼中的LIVE MUSIC
那是令人上瘾的“限定体验”。录音室里追求的永恒与精准,在演出现场都化为正在进行时。以下,是LIVE MUSIC演出者回春丹、于贞和AK刘彰与我们分享的音乐现场时刻。
回春丹:
用默契,让现场燃烧而璀璨
“台上的我,是另一个人。”
回春丹乐队的主唱刘西蒙毫不犹豫地说。
“我觉得在台上会放大某部分的自己。”
吉他手韦高飞补充说。
贝斯手郭泽群也觉得台上、台下的自己好像不是同一个人,但这种切换几乎不靠什么特别的“准备”,仿佛是自然而然的。
采访时,他们话不算多,而舞台上,他们显然是另一种存在。
回春丹
独立摇滚乐队,成员包括主唱刘西蒙、吉他手韦高飞、贝斯手郭泽群,代表作品《鲜花》《艾蜜莉》《兴奋到死的东西》《正义》。
回春丹2025年“大把时间璀璨”演唱会主视觉概念海报
回春丹“大把时间璀璨”演唱会的海报视觉中心,是一颗正在燃烧的“丹”——它像是从地下升腾的意志,也像是正中心灵的一枚子弹,成了此次演唱会一切视觉与声音表达的锚点,向外发射出属于独立摇滚的情绪。“我是写完歌后,还一直不知道这张专辑应该叫什么名字。”主唱刘西蒙说,“后来看到一件衣服,上面印着六个字——大把时间璀璨。我一看就觉得很贴切。”
这就是回春丹的浪漫,随机与诗意总是在他们的表达中并存。
创作时,刘西蒙通常会先制作一个包含歌曲结构、器乐solo的demo作为“骨架”,再由乐队成员调整补充各自擅长的“血肉”。“我丢个骨架给他们,大家觉得不错就沿用,有改动空间就调整。”就像他们的音乐风格,也从不刻意标注自己属于哪个流派,从70年代的英式摇滚,到80年代的Disco,再到90年代的Grunge,每个时代他们都“吸收一点”,除了重型摇滚,“其他的多少都有点影响。”
回春丹的演出中总出现“拉阔”一词,这来自广东话“Live”的谐音,却远不止是“现场”的翻译。在他们的语境中,代表的是一种不设限的能量扩张:借助音乐的即时感,与成员们默契互动、与观众近距离共振。
排练时,他们几个人会拿着乐器一起讨论,尝试在表演的歌曲中做一些小改动,让演出更有亮点,或者更“应景”一些。而真正站上舞台的时候,即便是刚刚换的新和弦,大家配合起来也特别自然,就像吉他手韦高飞所言,“在台上,彼此一个眼神就懂什么意思”。而面对现场的观众,即便已演出了那么多年,刘西蒙也还是保有那种面对现场观众的“害羞”状态,“我大部分时间不太好意思直视观众,会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更多是完全投入在表演状态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现场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力,通过音乐的纯粹表达与观众交流,也是他们与现场观众的独特默契。
回春丹从钦州出发,唱过小酒馆、Live house,也走出家乡,站上越来越大的舞台。但问及今年印象最深刻的表演现场,三个人还是极其一致地回答,是在家乡广西钦州举办的《风生水起:北部湾》—— 那是他们的首场室外演唱会。这其中也许还包含着一种与现场演出环境的默契,“没有太多急躁,你爱吃的、你熟悉的都在,就很有安全感。就像我们在现场说的,这是一场大家来到家里看的演出。”
关于现场演出,他们的某时某刻
《时装L'OFFICIEL》:你们认为现场和录音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回春丹:录音棚录音时状态会更严谨、更紧绷一点,现场演出时可以“更野一点”。在Live house演出能体会到与观众近距离时人挤人的感觉,而音乐节的人就更多了,但核心还是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有关。
'O:你们印象最深的现场演出是哪一次?
回春丹:我们都觉得最难忘的是钦州那场《风生水起:北部湾》的演出,是在我们家乡广西举办的。因为那次我们几个人一起了把控很多演出细节,所有人抱着把一件事情、把一次舞台做好的共同目的一股劲往前冲,让我们觉得非常爽!
'O:你们分别是从“哪一时刻”开始对音乐感兴趣,并产生组乐队的念头?
主唱刘西蒙:小时候学的是钢琴,天生对节奏比较敏感,所以高中时选择了学打鼓,然后一进大学就开始组乐队打鼓了。2016年我大学毕业后决定继续玩音乐,因为我自己喜欢这个东西,就试着写歌、唱自己的歌,之后就做了主唱。
吉他手韦高飞:吉他从小就有学,但电吉他是2019年才开始练的。读书时就一直想玩乐队,但可我生活的环境其实没有太多的条件,家里人也听不懂你在干什么,哈哈。但即便在比较局限性的环境里,我遇到了一些聊得来、审美一致的朋友们,还是很有动力继续的,玩乐队很开心。
贝斯手郭泽群:一开始学的是古典吉他,十七八岁才弹贝斯。当时想玩乐队,他们就让我去当贝斯手,这时我才了解了贝斯,就像是被忽悠着就开始弹贝斯了。贝斯入门比较简单,弹过古典吉他很快就能上手,而且它不用接太多效果器,不必用各种音色去修饰,原汁原味的声音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喜欢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纯粹干净的声音。
'O:最新专辑《大把时间璀璨》的制作过程有哪些新尝试?
回春丹:这次更偏向DIY,录音在自己舒服的环境完成,比如常去的录音棚、家里、朋友的鼓房,混音也交给团队自己人,并保留了一些小瑕疵和彩蛋,听起来会有更真实的感觉。
于贞:
用我的现场,重新定义粉色
现场,能将声音与舞台设计有机结合,把无形旋律之上的完整概念视觉化。观众的听觉、视觉与触觉被调动,感同身受她想唱出的一切。
于贞
说唱歌手
于贞2025年的“PINK”巡演从南京出发,一路去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巡演歌单中的三个主题皆与“粉色”相关:粉色的本身、粉色的谎言、粉色的火焰。
“PINK”是她此次巡演中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也是首彻头彻尾的“于贞式”创作:温柔又锋利,叙事又诗意,隐含女孩内心的纠结与觉醒。于贞用拟人方式塑造了一个粉色的角色:“她最初是天真单纯的颜色,后来被骗、被洗脑,成了所有人眼中‘温柔可爱’的代名词,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她在歌词中写道:粉饰了太平,粉色掩盖被静音的哀鸣。如果你能听见,送她回我身边。这首歌是她对“粉红税”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回应,“我不想写得太直接,我想让人听完后,有‘慢慢醒过来’的感觉。”
于贞2025年“PINK”巡演主视觉概念海报
本次巡演的舞美装置设计,同样如“PINK”这首歌般充满寓言色彩,将整个线下音乐现场纳入于贞的概念叙事场域。现场,调动着视觉、听觉与触觉,粉色的造型、粉色的灯光、漫天的粉色彩片落到每个人身上......观众们浸入由旋律构造的粉色梦境。观众们真的在其中‘慢慢醒过来’,看到了粉色的无限可能性,听懂了于贞想唱出的一切——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不断修复自己的人,一个寻找自由表达可能性的创作者,一个不被定义的女性。
于贞的作品总有极其独特的气质,她的歌词里没有控诉,现实往往被重写成寓言。“我的歌里,负能量的东西不是没有,只是我希望是把负面情绪整理好再拿出来”,她说,“我不想再写伤口,我想写愈合。”
最近,她在筹备一张主题与“家庭”相关的EP,“这是比较私人的情感,所以写起来很慢,但我很想完成它。”写一首歌,她最舒服的节奏是一个月:十天“什么都不干”地观察生活、想主题,随后十天写作、十天修改。灵感会随时光临,比如某次听到一句“伤心的人别听慢歌”,她顺着这个想法写下了自己的版本:“快乐的人爱跳舞,有梦想的人爱唱歌,悲伤的人听着有梦想的人唱歌,看着快乐的人跳舞,写下晦涩的文字。”她把这些记在备忘录里,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一首新歌的主轴。
她知道,舞台上的高光时刻之后,生活终归是回到一个人独处、写歌、思考的节奏。台上台下,是两个于贞。一个表达、燃烧、释放;一个沉默、观察、反思。
关于现场演出,她的某时某刻
《时装L'OFFICIEL》:现场演出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
于贞:印象比较深的是在Live House演出,因为观众和演出者离得特别近,可以近距离观察彼此,我看台下大家的反应,他们也能看清我在台上的一举一动,这种亲切感是大型演唱会没有的。另外票价门槛低些,能让更多人轻松参与。
'O:那你还记得第一次在Live House演出的情景吗?
于:记得!是某次当巡演嘉宾,唱《粒子们》时,台下观众都举起手机电筒为我打光,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为我做这个动作,那种被回应的感觉很难忘。后来每次见到这样的一幕,幸福感都很强。这种即时的互动感很重要,观众越热情,我在台上表演也会更有热情。
'O:你会去看别人的演出吗?会从中学到什么吗?
于:会的。今年看了Tori Kelly演出,她的唱功、舞台表现力都超强;还看了Lady Gaga的现场,我会学习她短时间内迸发高能量的舞台状态;还有蔡依林,我会关注她对每首歌舞台的设计,以及“少说话多表演”的节奏。以前我演出爱和大家唠嗑,后来调整成两首歌间隙只说一两句话,体验确实更好。
AK刘彰:
现场充满挑战,于是我加速成长
“其实中国观众的基数很大,但我们自己的音乐现场还不够‘卷’,还有更多灵感想在舞台上释放。”
AK刘彰
歌手、唱作人
在近期开播的男性全景音乐竞演综艺《披荆斩棘2025》中,刘彰首次挑战“唱演结合”的舞台形式。与过往音乐节等强互动的表演形式不同,这类沉浸式演绎的舞台更考验表演者信念感——歌曲与表演深度融合,演唱者要“吃透”所塑造人物的细节,才能让舞台上的每个动作、眼神都自然连贯,“走位环节都要保持在角色状态里才行!” 崭新的演出形式充满挑战,刘彰就在一次次竞演环节中持续“接招”——“哪怕进度慢一点,我也会认真去学,现在我发现自己的演出状态有了明显进步!”
除了拓展更多元的音乐表演能力,《披荆斩棘2025》的舞台给刘彰带来了心态上的转变。“以前,粉丝、团队、家人给我很多正能量,但我很难把能量聚起来,像没关上排水阀的浴缸,无论怎样灌水,总有部分流失。”我们不妨说,过去这些支持来自内部,而一次次现场竞演,更像是他独自面对外部挑战时逐渐确立信念、填补内心裂痕的过程,“我一直带着要在节目中‘生存’下去的心态去拼。当在节目里越走越远时,我更确定自己有资格留在舞台上。不是说我比谁好,而是比以前的自己更好。我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也变得自信了。”刘彰意识到,“相信自己就是最强的武器”——无论他之后还将会面对怎样的舞台。
现场演出就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是挑战,更是实时反馈,以此激发表演者更与时俱进、更多维的创作表达。
上半年,刘彰曾在音乐节上唱过一次新歌《半碗热情》的初版,歌曲内核呼应今年第一季度普遍的社会情绪—带着点埋怨的苦笑。“但现在我的心态变了,焦虑时我会学习斯多葛学派的理念,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能做好的事上,而非纠结那些不确定的事。”于是,刘彰修改了《半碗热情》的歌词,给最新版设计了更豪放的结尾—不是鸡汤,而是给人希望 :“但我却总难以麻木,痛也不会怕输,开心我就往前大步,难过也会大哭。”未来,他想在《半碗热情》的现场加入更多新的呈现形式,“我会请老师现场弹贝斯,让音色更有刺激性,同时调整编舞,让舞台更好玩。”
每个现场都是挑战,而他将越来越有“征服欲”。
关于现场演出,他的某时某刻
《时装L'OFFICIEL》:分享一段你印象深刻的现场演出经历?
刘彰:八月初我参加的喀什丝路明珠音乐节。音乐节这种非专场演出,台下观众并不全是你的粉丝,现场反应像是即时的舞台检验。那场很多观众之前都对我不熟悉,但却非常热情,一直在回应我的律动和节奏,还有男生对我尖叫:“AK好帅”。我的新疆演出vlog下还涌进了不少新粉丝,他们欢迎我下次再去新疆,我很开心,看来我的舞台还是打动了很多人的!
'O:有什么现场演出上台前的“小仪式”吗?
刘:偶尔我上台前还是会紧张,这时我会默默幻想:如果是我喜欢的游戏人物,他此刻会怎么做?或者想象这个人物正在我身旁为我加油。可能听着有点“中二”,但对我来说是挺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O:有什么小贴士想对来看你现场演出的粉丝分享?
刘:来现场之前可以稍微背一背副歌的词,完全没什么“考核”的意思,是因为副歌时大家大合唱的氛围特别好,如果你能加入进来的话,肯定会玩得更开心!